【本网讯】近日,笔者在一则消息中看到,某公司在开展维护检修工作时,每个员工要在各自负责维护的设备清单上签名,实施部门将根据每项设备的维护结果(运行状态、时效等)进行对应考核。这种“实名制”的做法,有必要引入当前的农网升级工作中。
农网升级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对政府和社会负责,更要让居民从中真正受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加强必要的常态管理,在一些关键性环节和项目上,比如在规划、设计、材料保障、施工队选用、验收等方面,还应当引入“实名制”的做法。“实名制”的核心是“问责”,考核是抓手,重点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一是考核的对应性要强。以施工队选用为例,对确定施工队的责任人考核,要与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验收结果挂钩,这样既能促使被考核者顾及责任范围内的诸要素,同时又为他们在选择施工单位时提供了指导性依据;二是标准要科学合理。以规划、设计为例,除参照相关的工艺和技术参数外,还要与改造项目的实际环境、具体需求等结合起来,否则考核就会困于“文本”而流于形式;三是要“软”、“硬”兼顾。除了考核硬指标、显性项目外,还要将一些管理上的流程、时效纳入考核,以材料保障为例,不仅要考核质量、价格,还应对供应时间等环节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实现考核目标的完全“闭环”;四是不能事后“问责”。考核的目的不是扣分、处罚,关键是促进管理的及时和到位。再以规划、设计为例,一个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后,实施前应当有负责评估、论证的环节,否则等到项目完工后发现规划或设计上有失误,这时再进行整改代价就增大了,有的则只能等待下一轮改造了。对这样的结果进行“问责”,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又以验收为例,一个工程项目验收整改后,在复查中又发现新的缺陷,这样的验收本身就是不合格的。同样,在验收和复查中重复出现的缺陷,这样的整改也是不合格的。
标签:实名制,农网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