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端午话粽

作者:李妍敏  2011-05-30

端午节也称端五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也不尽相同。自秦汉以后最为国人认可的说法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佞臣子兰、靳尚等陷害,楚怀王将其流放到边陲,屈原在流放途中,即公元前278年,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当时人们非常爱戴他,因没有打捞着他的尸体,怕被鱼吃掉,就用苇叶包米投入江中喂鱼,后来称为“粽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

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样式;还有诗人云:“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朝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了。

民间流传不少关于粽子的诗歌迷语,非常有趣,现各举一二:“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这是白描的,虽显粗俗,却有意味。

还有用拟人之法模仿第一人称的,如:“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观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把粽子的包法描绘声绘得惟妙惟肖。

最有趣的还是故事型的,如:“本是珍珠玉粒米,嫁给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门。”这则诗迷采用了拟人、比喻、谐音的手法,把粽皮拟成竹叶郎,将粽米比做珍珠玉女,把下锅入水戏喻成投河自杀,把绳线捆扎喻为上吊死,又将“衙门”谐音成为“牙门”,整个诗迷自成一体,像个小故事。编排了一出千金小姐爱富弃贫,最终被告遣责嘲弄的讽刺妙剧。

现在,国家将端午节定为公休假日,人们可以陶醉于民俗乡韵之中,细细品味粽香宜人,尽情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

标签:粽子,端午,平乡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