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丰收的季节——河南省首家“村村电气化”县(市)长葛见闻

作者:刘喜斌 刘楠楠   2011-09-14

【本网讯】金秋9月的葛邑大地,花果飘香,五谷丰登。稻谷频频点头,玉米露出了笑脸,大豆、花生成熟,又是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

河南省长葛市实现“村村电气化”一年了,会为农民群众带来什么变化?中秋时节,笔者走进4个不同的乡村,亲身感受到电气化带来的丰收“果实”,欣赏到了群众生活幸福的满面喜悦。

贫困村里喜事多

出门骑电动车,做饭用电磁炉,晚上在家看电视,这对一个省级贫困村——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娄庄村村民来说,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但自从村里实现电气化后,这些梦想不但一一变成了真实的生活,而且,村里4年新建4个工厂,村民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挣钱,人均收入翻了一番,2010年达到5000多元,实在令人欣慰。

娄庄村位于长葛、新郑、禹州三市交界的陉山脚下,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年年靠上级拨扶贫款过日子。2007年年初,长葛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为该村新增一台16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10千伏线路270米、400伏线路320米,40户农民告别无电历史。

2008年,该公司在“井井通电”工程中,投资11万元为娄庄村架设1100米的高压线,在山半坡安装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第二年又打了3眼120米以上的深井,结束了山上800亩农田的以前从未灌溉过的历史难题。2009年在“电网完善”工程中投资22万元,对村内电杆、线路进行改造,2010年全部达到电气化村标准,又在村南新增一台250千伏安变压器,可满足娄庄村10年用电发展需要。 

栽得梧桐引凤来。自从实施电气化建设后,2007年,娄庄村引进外资,在村北建成有史以来村里第一个企业——娄庄陶瓷厂,随后又建了建筑机械厂、家家乐彩金窑厂、粉皮厂,村里有200多人进厂务工,平均月收入1000多元。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购置了电视机、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不少人家还买了空调、电脑,过上了电气化生活。

“有电力作支撑,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可以把‘贫困村’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 娄庄村党支部书记娄天中满怀信心地说。同时,他还悄悄的对笔者说:“我们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已经商量好了,最近要给供电部门送一面锦旗,还要邀请新闻单位对他们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呢。”

花园村走上致富路

走进石固镇花园村,美观整齐的线杆映入眼帘,工艺规范的电线穿家走户,村里一排排两层楼房分外漂亮。在产业集聚区,连片的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厂内生产红红火火……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出现在笔者眼前。

花园村村主任王付军告诉我们:“2010年,全村100多户私营企业产值达到1.4亿元,是电气化为俺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80年以前,花园村一直是以农业生产为主,1975年建起一个村办机械厂,学着加工半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破产。改革开放后,原来在机械厂里干过的少数人重操旧业,在自己家里小打小闹,烧烘炉,手抡锤,七八户拼凑加工半轴。慢慢地,干的人越来越多,粗加工变成了细加工,逐步换成了空气锤、加力器,烘炉改成电炉、调质炉,用电量飞速增长,经济不断翻番。2003年,花园村在村北划出60多亩地建集聚区,过去的一家一户配套加工,变成14道工序一条龙,不出厂门全部完成。

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花园村仅有3台变压器610千伏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以来,该村先后新增公用、私有变压器10台共2500千伏安,新增、更换电力线路4500米。电力供应得到保障,企业生产发展迅速。到2010年,花园村年用电量是10年前的10多倍。

在村民闫根发的工厂,笔者看到,投资300多万元购置半轴生产加工的全套设备,几十个工人正在车间忙碌,截钢棍、加温、气压、车刨、套丝……一根根闪亮发光的半轴成品,被工人熟练地捆扎装箱,准备外运销售。现在他的厂发展很快,已有67人,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我们村现在是河南省生产加工摩托车、汽车半轴配件专业化村,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销售市场。2009年销往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产品首次跨出了国门。有了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全村经济迅速增长,年产值10年翻了三番。”花园村党支部书记乔桂林自豪地说。 

明星村的新生活

18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到处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档电器。6个房间有6台柜式空调,4台电脑,5台液晶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厨房里冰柜、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等一应俱全,家里还配备有小型发电机。这是在后河镇小辛庄村村民刘民德家看到的。

“我们能从一个人均不足4分土地、靠在土里刨食儿、年收入几十元的落后村发展起来,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完全得益于电力支持。” 小辛庄村党委书记陈文增说。

小辛庄村有3000多口人,汉、回村民各半,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河南省明星村、许昌市小康示范村。多年来,该村从生产卫生陶瓷开始,企业由少到多,烧制方式由最初的燃煤、燃气发展到前几年的用电,用电量猛增,出现了电力线路“卡脖子”问题。尤其是一到生产高峰期,企业电动机一开,村民连电视都看不成,且雷雨天气容易出现短路,造成停电。

继1999年实施农网改造后,2008年,长葛市供电公司为该村进行电气化建设改造,更换了3条线路,新增、调整变压器3台,彻底解决了全村工业用电“卡脖子”问题。

村委委员孙五德历经小辛庄村几十年变化,深刻体会到电力在农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说:“现在全村有11台综合变压器1600千伏安,供应全村农民生活用电,人均月用电200多千瓦时。目前拥有90多家企业,2010年产值4亿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新电力催生新农村,新农村带来新发展。农民富裕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一到夜间,小辛庄村文化大院灯火辉煌,图书室、体育器材、电脑室、唱戏舞台,为村民文化娱乐新添了好去处。村民还自发成立秧歌队、盘鼓队、模特队,每晚在文化大院排练演出,村民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小康村入驻企业多

笔者走进豫南第一个建成新农村电气化的长葛市英刘村工业集聚区,金英大道两旁数十家私营企业矗立。

“英刘村辖9个居民小组,2036口人,去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是许昌市小康示范村。2007年6月,供电公司投资,建成电气化示范村后,4年多来,吸引外来新入驻企业16家,新增各种加工户8家。现全村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56家,年产值突破5亿元。”村委会主任刘九州这样说。

嘉宝实业公司是生产飞镖、也是入驻英刘村的第一家外来企业。他们看重这里电力供应有保证,经营环境最好,经过3个地方选址比较,最后确定把厂子搬迁了过来。在该厂展览大厅里,总经理黄学军自豪地说:“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镖比赛场上,都有我们嘉宝公司生产的飞镖。质量是世界一流的,2010年公司出口额达到1500多万美元。”

2007年6月电气化建设改造,英刘村新增、调整变压器4台共660千伏安。对全村主干线、下户线、进户线、电表箱进行了全面改造,供电质量提高了,工业生产势头良好,居民用电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全村月用电30万千瓦时左右,是过去的4倍。生产小型挖掘、吊装、装载等建筑机械的河南金霸建筑机械厂,电焊、切割用电量大。电气化改造时增大了新线号,新增1台160千伏安变压器。年生产能力达2000多台,产值比过去翻了一番多。产品销往西南、东北、西北等国内20多个省区,2008年还第一次打出国门,把建筑机械产品开到了越南。被评为“长葛市优秀企业”。

2007年8月,以生产大功率、爬坡能力强的三轮车、拖车为主打产品的长葛市金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几里外搬迁到英刘村。这里电压质量高,生产能力强,山区销售旺,企业效益明显增长。总经理岳付生说:“我们月用电量猛增到2万多千瓦时,感谢电力部门我企业提供可靠能源保障。”

粮食加工户胡青山家有分遍磨面机、一风吹粉碎机、玉米脱皮机各一台,电气化改造时,在东边新增了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电“毒气”了,月可加工粮食1万多斤,用电1000多千瓦时,年增收4000余元。

4年时间里,河南省长葛市供电公司累计自筹投资3000多万元,继2007年在河南省率先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市)、2009年1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实现电气化后,2010年在全省首个实现“村村电气化”,351个行政村有近50万农民群众受益。电气化为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便捷、干净的生活服务。2007年长葛市农村用电量1.83亿千瓦时,占当年社会用电量的16%;2010年,农村用电量达到3.56亿千瓦时,比电气化前将近翻了一番,在用电总量中占到21%。

标签:村村电气化,长葛市供电公司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