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千年万年以来,黄河横穿过黄土高原,在晋陕大峡谷中留下的何止是九十九道弯,只能用九曲回肠来概括这条大地长河的风姿。在延川县境内,距县城90多里路的一个地方,黄河在这里转了个弯。
这个弯很象一个即将拢口的句号,黄河仿佛想要挥写什么――滔滔黄河水从天地相接处涌来,画了一个巨大的弧圈,便又缓缓流走,消失在天地之间。苍茫河水,河谷深陷,两岸悬崖峭壁,岩石层层裸露,如一部厚页巨著记载着这条古道长河的沧桑历史。
这个地方叫清水关,据说因一条清水河由此入黄河而得名。故昔称清水川口,地处险要,是延川通往山西的一个重要渡口。如今,清水河仍在,确是蜿蜒曲折,流转数回才注入黄河,短短的一条小河也继承了黄河这一遗风,令人慨叹不已。
相传很早清水关就已建镇,镇上有店铺、染坊、酒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摇着木船,唱着粗犷的山歌,在宽阔的河面上摆渡。七八只木船,来来往往,歌声互答,与船浆击水声相应。
后来的清水关却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只有几孔破石窑斜埋在杂草之中,一切都静悄悄的,任河水浪起浪落,拍打着岸边石崖。悠悠黄河水,一去不复还。偶尔传来一两声放羊汉子的放牧声,而后,又恢复了沉默。
看不见光着古铜色膀子的黄河船夫,听不到号子声,更听不到天下黄河有九十九道弯的歌声,听到的只有黄河浪高一声,低一声。据《延川县志》上讲,清水关住户于早年间搬迁到刘家山之后废村。
但是在1936年5月的那个傍晚,夕阳斜射过来,河面上泛着光的色彩,一大群帽子上缀着红色五角星的人,悄悄地从黄河对岸山西的鱼家咀渡过河来到了清水关,住在了离清水关不足两里的刘家山村。第二天早上,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指着院子里的石碾说:这是青龙哇。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人们才知道这是率领红军东征归来,正向中央驻地瓦窑堡进发的毛泽东。
自从这支寻求光明的队伍离开了清水关和刘家山之后,相隔六十年,直到1996年10月的一天,刘家山村的男女老少敲着锣,打着鼓,舞起了红绸带,欢庆全村通上了电,人们的眼里噙着泪水,喜悦的笑声回荡在古老的清水关上空,久久不散。
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通上了电,这可以说是“三通”谱写在黄土地上的一首壮丽的光明曲,有黄河作证。山大沟深,峁塬纵横,地形复杂,栽杆架线谈何容易。卡车将电杆运到村里,四轮拖拉机再将电杆运到山脚,二三十人再用肩膀将电杆抬向山顶,人们喊着号子,挥着汗水,身后溅起一串尘烟。
放线时,二三十人同拉着一根导线,从山顶跳向沟底,再从沟底爬到山顶。档距一般都在一二百米左右。特殊地段档距达四五百米之远。两连杆、三连杆十分普遍。通电工程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电力职工作为光明使者,硬是把煤油灯换成了明晃晃的电灯。
由此想到六十年前的那个深夜,毛主席住宿在刘家山村,难以入睡,来到院子,望着满天星斗和周围黑魍魍的山脉,他想抽一支烟。当划亮火柴准备点燃烟头的一刹那,他似乎停顿下来,凝视着燃烧的火柴,那红色的火苗一闪一闪――他早就讲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今,光明正普照着这片黄土高原。
标签:清水关,渡口,延安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