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浅谈下基层与“接地气”

作者:田光辉   2011-09-27

【本网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下基层”,了解基层发出的声音。然而,有的管理者下基层,看到的都是亮点和典型,便信心满满。反之则会认为,基层部门的执行力不够,人员素质不高。笔者以为,下基层不应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而应是持久务实的行动,这一行动体现在“接地气”上面。

“接地气”体现亲和力。管理者下基层不仅是听汇报,更重要的是和员工打成一片,了解广大员工最直接的想法。笔者在某供电所听员工说,公司某分管他们的管理者从未见过,数年后总算知道了这位管理者的名字,可刚知道名字,这位管理者又被调走了。有管理者说,接触基层员工,员工不愿意说困难,不愿意反映问题。其实面对缺乏亲和力的管理者,员工们会对其公信力质疑,沟通自然会有人为障碍。在“秋检”活动中,不少管理者直接到现场,与员工并肩作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管理者的亲和力、影响力。

“接地气”强化凝聚力。企业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企业的凝聚力。面对新形势、新难点和热点,员工的思想脉搏如何跳动,管理者用什么方式给予关注。一些管理者习惯于上网“下基层”,通过内网、博客等途径了解情况,以图省事。下基层也以看展板为主,对于员工的心理问题,常用“一贴膏药治百病”的方式,结果问题解决不到根本,“上气”不接“下气”。而一些单位开展员工“心理救助”、“一对一帮困”、“职业生涯设计”、“面对面寄语”等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似涓涓细流,凝聚群心。

“接地气”激发驱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力并举,才能形成企业驱动力。企业如人,人的动力和压力常常交织于一体。如何做到动力传递和压力释放,管理者不可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基层“接地气”,靠创新驱动,让员工能找准自己应有的位置;要加大投入,培养精英团队,不仅提升他们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处理冲突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一时的“接地气”不难,难就难在“气贯长虹”,要让驱动力持续而强劲,管理者的“接地气”也要深入持久,不做“纸上震虎”之类的表面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来自基层,来自“地气”。下基层更要“接地气”,这不仅是对管理者改善工作作风的要求,更能体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地气”来自土壤,精心开垦、耕作、浇灌的土地,一定会展现丰收的景色。

标签:下基层,接地气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