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每当节假日,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的农民们就会擂响中州大鼓,粗犷豪爽的鼓声和那优美轻快的镲舞,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欣喜。
历史悠久的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原名赵堤大鼓,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88年,在“河南首届艺术节”上,中州大鼓表演荣获一等奖,被河南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中州大鼓。2001年,中州大鼓荣获“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第一名。2006年,中州大鼓获得“华夏一绝”民族民间广场鼓乐舞蹈金奖。2007年,中州大鼓第一批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赵堤村村中古庙碑刻记载,明朝万历二年,村民捐资置鼓数面,以击鼓为乐,助民之威,破敌之胆,抗匪拒寇,并成立鼓会,每逢节日和庙会,鼓会都要敲鼓游行,进庙烧香敬神,祈求平安,代代相传。
在中原大地,还有关于鼓的一个传说。相传黄帝在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捉了一支奇怪的野兽将其制成一面大鼓,一敲就能发出像雷一样的响声,几百里都能听到。黄帝高兴之极,立刻派人把它搬到战场上来敲打。士兵们听到震天动地的声音士气大振,追杀蚩尤打了一个大胜仗。试想当年气势如虹、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敲声震天的锣鼓声催人奋勇。
鼓乡人民的精湛鼓技
新乡县人玩鼓舞、爱鼓舞,非常痴迷。笔者到赵堤村进村一问中州大鼓,人人都能说出一堆话来。该村村委会门口竖着一块石碑,上书“鼓魂”两个苍劲大字。
中州大鼓的表演声、形、神兼备,节奏明快富有朝气。激昂欢快的大鼓,成了当地不可缺少的日常文化生活,素有“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之说。中州大鼓整个鼓谱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二龙出水,第二段落是双凤展翅,第三段落是仙女散花,第四段落是双庆丰收,第五段落是龙凤呈祥。中州大鼓又分两种,“大呼雷炮”和“小呼雷炮”。大呼雷炮鼓调厚重沉闷,节奏缓慢,鼓调复杂;小呼雷炮鼓调欢快,节奏紧凑,激昂流畅。鼓队中有直径1.3米、高1米、重90千克的巨鼓,在表演行进中击鼓、敲锣、舞旗、发号炮,威风凛凛,热闹异常,观众也会跟着振奋起来。
“舞镲”也是中州大鼓的一大特色,铜镲舞动时拖着长长的飘带,与鼓结合,为中州大鼓平添夺人风采。赵堤村里八成的人都会敲鼓,村里的孩子一学会走路就拿起鼓槌,十来岁就能学会整套鼓谱,可以出场表演了。每当过年放假,这里的孩子都会拿起铜镲,将长长的红红绿绿的飘带在手上绕几圈,然后甩动起来、拍起来,沿着村里的街道边舞边跳。往往一整场下来,孩子们的手都会被镲振得发麻。
古老技艺敲出新生活
如今的中州大鼓在继承了传统的古音古色的同时,新乡县人还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鼓队乐器齐全,服装颜色鲜艳,鼓舞音乐和表演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听那鼓声,时而如雷雨大作,时而如窃窃私语,时而让人情绪高昂,时而让人内心平静。鼓舞表演起来,形神俱备。在新乡,鼓队规模逐渐增大,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州大鼓队。
中州大鼓不仅给村民娱乐、消遣,也给村民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他们把过去单一的打鼓、玩鼓变为“经营”鼓,对中州大鼓实行市场化运作。
赵堤中州大鼓艺术团团长李星光说,村民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敲上一段,专业演员有上百人。80多岁的老人裴庆章是艺术团中最年长的,他一家三代都参加了艺术团。赵堤的中州大鼓如今每年能演出上百场,收入达几十万元。
谈及中州大鼓的未来,李星光充满信心。如今赵堤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在把敲鼓这原本的副业变成了挣钱的主业,遇到大型活动,随时都能招来四五百号演员。将来,他们还希望能建立起中州大鼓艺术传播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让国内外更多的人都能见识到河南中州大鼓的魅力。
经历400百多年岁月沧桑的中州大鼓,像是一位仁厚长者,将自己耳听目睹的故事谱进鼓谱,让人们去聆听感悟。你听“咚……咚……”的声音,它正娓娓向人们讲述着历史,传递着时代的讯息。
标签:鼓点敲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