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晚上骑车回家,无意瞥见一辆出租车后方电子屏上滚动的字幕:预祝2012年中国濮阳二月二龙文化节举办成功。我一下子愣住了,濮阳要举办“龙文化节”?顿时,一股说不清的感觉占据了整个身心,有对自己无知的羞愧,更有一份浓浓的骄傲与自豪!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它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中,与血脉紧紧相连。到现在,它不仅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更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龙往往被拿来作为帝王的象征,所以便有了“真龙天子”之说。但龙并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更是以舞龙灯、赛龙舟等各种形式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
而1987年,“中华第一龙”在濮阳西水坡破土而出,从此就注定了濮阳——这个美丽的城市将与“龙”结下一段解不开的缘。
每一个濮阳人都知道,虽然濮阳建市不过二十多年,但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素有“颛顼之墟”、“华夏祖庭”、“张氏故里”之称,“仓颉造字”、“城濮之战”、“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还有戚城、子路墓祠等古迹,还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现在这里又成了“活”了6500岁的“中华第一龙”诞生地,便可以毫不羞涩地承担起了“龙城”、“龙乡”的美名。
如今,龙已成为濮阳人特别珍惜的资源,其喜爱和开发的程度,从一进濮阳地盘、耸立在加油站的“小祥龙”身上就可看个大概:红金大头,圆亮双睛,张嘴翘鼻笑嘻嘻,身穿钱纹褂,足蹬旅游鞋……不细看,你会有把其视为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大门两旁招牌塑像的危险。龙的形象与时而变,这倒不必大惊小怪。要是真的不变,倒出鬼了。
在戚城公园“中华第一龙”展厅的后街,是濮阳的仿古文化街,这儿的很多店铺在出售麦秆画。麦秆画是濮阳的特产,又叫麦秆贴,看看用蚌壳摆塑的“中华第一龙”,记者不由惊叹:它们之间的艺术气息是相通的,都是摆塑而成的。
麦秆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风韵,又具西洋画的神采,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中华第一龙”出土面世,它才在濮阳大行其道。清丰县农民刘丽敏是复活这一至少自秦就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的先驱,接下来一个从事麦秆画创作的名叫王华平的年轻人突发奇想,用向日葵壳摆塑出“九龙壁画”,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都声称自己的创作无不是从“中华第一龙”得来灵感后,让摆塑艺术重放异彩的。
站在濮阳西水坡水库的岸边,看成群的野鸭游来荡去,点缀在西水坡1800多亩波澜不惊的水面上,黑色的野鸭与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绿树古墙相映成趣。遥想那湮没在尘埃下的历史岁月,我们已很难分清,到底是龙选择了厚重的濮阳,还是濮阳成就了“中华第一龙”的威名……
标签:龙,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