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乐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人重在扬长避短,知人善用。古往今来,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有所专长的人比比皆是,而没有短处的人却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具体分析,对不防碍其长处的短处要能容忍,对有碍其长处的短处要帮助克服。扬长避短,则无不可用之人;求全责备,则无可用之人。正如战国时齐国君的门客鲁仲连所说:“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入水中,当然不如鳖;要论钻墙跳房,骏马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当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对人去之所长,用其所短,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一无成就!”
明智的管理者懂得,用人之长,庸才变人才,用人之短,人才变庸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能用好人的现象,如有的人对人才缺乏了解,使用上“张冠李戴”;有的“一叶障目”,总是盯着人才的缺点,无视人才的长处,不愿用;有的小肚鸡肠,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用,怕用了不服管教;有的甚至任人唯亲,武大郎开店,排挤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使企业兴旺,必须学会“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充分了解属下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特长,量才任用,宜帅则帅,宜将则将,各居其位,各尽所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优化的人才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标签:有感于弥乐佛和韦陀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