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人如其名,是一个努力让青春绽放、要生命繁茂的上海小白领。也许她只是万千小白领当中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可是她的故事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她是个对自己的人生异常有规划的人。刚进大学时学的是其母校的王牌专业经济学,可是一个学期之后,她就意识到自己志不在此,于是硬是靠着自己的一双腿跑遍了相关领导、凭着自己的一张嘴说服一切阻止她换专业的“反面势力”,开了学校大一就换专业的先河,学起了服装设计——这个写在前面的背景资料,或可侧面反映她的确是有想法并且也具备实践能力的强者。
换专业之后,她进步极快,简直如鱼得水。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机会就多得俯拾皆是。大四实习,她作为该校该专业最出色的学生,如愿进入了武汉一家跨国公司实习;在公司里她继续发扬她勤奋、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公司上上下下一致好评,不用说,毕业之后,她顺利留用了,顺风顺水得让人瞠目结舌。
如果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是她在这个公司终老,那就太无趣了,可是她就不是那样安定属性的人。工作一年之后,她再次意识到处境堪忧,甚而有温水煮青蛙之感——这份工作,再做个两三年也就到头了,几无发展前景可言;这份薪水,饿不死人,却也绝对承担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这个城市,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城不是没有道理的……
她就这么灵光一闪,生活就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再次罔顾所有人的反对和不解,她辞职了,很快就拖着一个最小规格的行李箱只身去往上海。步下火车的那一刹那,她对自己说,既然来了,那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上海,上海到底是不同的。她才到上海的时候,只找到一份在一家成衣店里做文职的工作,薪水有限,很是吃了些苦头——住城中村,房间里只放得下一个单人床,厕所独立在走廊尽头,唯二的家用电器是一盏灯和一个热水壶;上班舍不得坐空调车,冬天还好,盛夏坐一趟,人跟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最便宜的盒饭都不舍得吃,下班赶去菜市淘点剩菜,晚上做好吃完之后打包,第二天带去公司就是早、午两餐饭。那个时候,没有人理解她:好歹是二线城市里出身中产阶级的娇娇女,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非要到上海来找罪受,难道是为着体验生活?她不抱怨,也不解释,只是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用心让自己学到更多。
三个月之后,她换了第一份工作,薪水涨了三成。这次,是在一家中型服装企业做企划。除了生活环境略微变得好一点之外,她没有任何改变:仍旧遵循朝九晚十的工作表,仍旧在工作上追求完美主义,仍旧把学习经验放在提高薪资之前——她的职业理想已经初具雏形,因有目标,所有并不觉苦。
这份工作她做满一年,再一次地,她递出了辞呈。老板亲自前来挽留,并承诺升职加薪,她只是微微笑,非常温柔却笃定地说,我只是觉得活着就应该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我希望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老板看进她的眼睛里去,终于明白这样的人是留不住的。老板倒算是豪爽的人,也感激她在过去一年里为公司做出的非凡贡献,把她推荐给了一家奢侈品企业——对任何学服装设计的人而言,进入奢侈品行业都是他们的终极理想,那里有全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和最奢华的舞台。别人都认为她一步登天,她却受之坦然,个中艰辛简直不足为外人道。
她昔日的同窗大多觉得她经历传奇励志,简直是85后成功典范。她听后却只是笑说,其实我真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励志,我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而已。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特别浮夸的理想,可是我在实现这个浮夸理想的路途上,一直走得很踏实。我当然也很幸运,总能遇到对的机会,可是你们也要看到我其实从未间断过为这些机会做准备。
是,是这样——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态度,那你便选择了怎样的生活;能吃苦的人,只用苦半辈子,而不能吃苦的人,则注定终生过不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标签:吃苦,幸福,武隆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