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五月节里的香囊

作者:夏占民  2012-06-21

童年的端午节是装在奶奶的“香布袋”里的。

在我认为,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奶奶,大概也不会晓得那个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凄美传说。位于豫中平原的老家不产糯米,自然是没有粽子可吃的,更没有赛龙舟之类的游戏了。然而,每年的端午,心灵手巧的奶奶都以她特有的方式,装扮着我们多彩的童年。

奶奶会绣香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香布袋”。每年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奶奶就开始预备做“香布袋”的材料了:五颜六色的花布尖、五彩的丝线及精心挑拣好的五谷杂粮等。当然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便是“香布袋”里面必装的香料。

奶奶所用的香料无须购买。那几天里,奶奶会让父亲扛上铁镐来到村外的荒野里,一棵棵的刨出如香草、蓑草、艾蒿等能够散发出天然香气的植物的根茎,然后将它们拿到太阳底下曝晒两三天,再一古脑儿放到村头那个舂米的石臼里,使劲将其捣碎后,最后用一个细细的筛子筛出粉末状的东西,所谓的“香料”便有了。

五月初四这天,奶奶便开始动手缝制“香布袋”。奶奶的一双巧手,总能将这些看似最普通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还没有看仔细,祖母手中的剪刀已经“喀嚓喀嚓”地响起,银针也“噌噌噌”地穿过,再定睛看时,各式各样的“香布袋”已呈现在全家人的面前:有心形的,有小鸡样的、有葫芦样的、有小老虎样的等等,个个形态逼真,惟妙惟肖,里面统统放了奶奶特制的“香料”。用五色丝线提起放在鼻子面前嗅了,便会有淡淡地馨香沁人肺腑—端午节的味道开始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半天下来,奶奶总能做出一二十个形态各异的“香布袋”来。端午节这天,除了我和小姑的脖子上、手腕上欢天喜地地戴满了奶奶的杰作外,奶奶还将这些 “香布袋”悉数送给左邻右舍的娃儿们。奶奶心细,还依风俗给家里的黄牛啊、小狗啊也佩戴上这些形态各异地“香布袋”,让它们和我们一起神气地过端午。

端午节这天,父亲在清晨还要将一根长长的艾蒿斜靠在大门上,婶娘和奶奶中午还要在一起炸糖糕、包菜角……然而这一切都不及奶奶的“香布袋”耐看、耐玩、耐回味。

奶奶今年都已91岁高龄啦,耳不聋眼不花,但她还每年为我们缝制香味扑鼻的“香布袋”,香彻了童年的端午,也为我盛满了人生的幸福。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香囊,临颍电业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