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龙舟竞发,艾粽飘香,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我带着不到两周岁的女儿来到信江河边,感受那龙舟竞渡热闹场面。河面上,十几条龙舟你争我赶;河边上,黑鸦鸦的人群呐喊助威。为了更近距离感受龙舟竞渡氛围,我们租一条小船,荡漾到河中央,近距离加油助威。女儿也在热闹声中欢呼雀跃。看到这热闹的场面,使我回想起那令人难忘的记忆。
谁也不会把龙舟竞渡热闹与纪念屈原的悲怆联系在一起。但历史确实如此。追溯端午节的由来,人们就不免会联想到屈原(虽然古代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各异,但人们更多倾向于纪念屈原)。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投江自尽,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更有甚者,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少数民族则有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等。
端午节除了赛龙舟,还有吃粽子的习俗。传说当时是为了纪念屈原,怕鱼龙虾蟹伤了屈大夫的身体,所以裹了些粽子扔在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实际上,此一习俗自古有之。人们给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表达了人们的一种哀思。古往今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甚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饮雄黄酒、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即将来临,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才形成了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等,这些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不管端午节各地习俗如何迥异,但在人们的心中想得都是一样的——寄托了一种哀思,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一种民族的情感,一种爱国爱家的民族尊严。
标签:艾叶,上饶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