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回家,都要看看屋后的小山;每一回想家,头脑里都要闪过屋后的小山。不知情的人肯定以为小山很美,其实是、也不是,小山过去确实很美,但有一段时间被我们“修理”成不成样子,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我记事的时候,小山在我的印象中植被层层叠叠,高、中、低和谐搭配。山的表层布满了草根,根根相连,织成网络,覆盖在山上,好像为小山穿上一件厚实的外衣,春天美丽、冬天御寒,时刻保护着小山肌体不受侵害。在草根之上盛长一种以“山草”为主的柴禾,一节一节的,细细的、长长的,既好看又干净,那年代没有专用牙签,老百姓常把它折断,拿一节当牙签用,砍下后是上等的柴禾,燃烧火焰旺盛,农妇们很喜欢,拿到集市上能卖出好价钱。山草中间自然的生长着松树、枫树、还有少量的檀树等小树苗,而且还很均衡,老百姓砍柴时,就把它们保护起来,待到山上已成材的树木有计划的、分批次的砍伐后,小树苗也就漫漫地长大了,进而循环往复,小山上长年就生长着一种以松树为主的树木,偶尔也有几株枫树生长其间,待到秋霜染红棵棵枫叶,青松主动以绿叶身份相扶持,整个小山就有序的绽放出朵朵红花,美丽动人、生机勃勃。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成材树木都被砍伐,也有几代人都不砍伐的几株大树被保存下来,自然就成了古树,成了小山的品牌。借着植被的掩护,毛狗、野兔经常出没。春天,毛狗乘没人时,常把依山而住的农民饲养的家鸡吊走,若得居家过日子的妇女们苦恼了好几天;冬季,满山皑皑白雪,据说野兔容易得雪盲症,年青的小伙伴常守雪追兔,偶尔捕到一只,喜上眉梢,美上一餐,吹嘘几天。
初春到了,草根吐绿、小草发青、树木发芽,特别是插秧时节,农民们遵循着祖先总结出来的古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他们总是趁早出来耕种。为了让牛吃饱有充足的体力耕田,我和牧童们在生产队一位老农带领下,天不亮就替弟弟出来放牛,我们骑在牛背上,远远地看到哪个地方草色好,就抢着将牛往哪里赶,到近处一看也不过如此,经过多次反复,我便第一次联系实际,想起了一句唐诗:“遥看草色近却无”。并将此道理告诉同伴们,接下来我们将系牛的绳索往牛角上一绕,让牛自由的在山上吃草,我们小伙伴则可自在的玩耍,只要牛群不淡出我们视线,不踩踏庄稼即可,没想到用唐诗来指导放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今还回味无穷。
然而,这种田园生活没过几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滞后,那一代农民基本上都没有文化,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专指男孩)为大,男孩是自己家的、女孩是替别人养的等封建残余思想的指导下,无节制的生育,造成了农村人口急剧膨胀。由于计划经济,老百姓出工不出力,田地只好荒种、荒收,亩产量极低,交出公粮以后,老百姓温饱就成了问题。加上科技落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极其匮乏,无可奈何的乡亲们本能的把目光转向屋后的小山。
记得那年月,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样样都缺,小山就成了宝贝,缺什么我们就向它要什么,缺柴大人们把山上柴砍光后,我们放学归来再掘地三尺,把草根和树桩一同挖起,草根用来烧饭,节省下来的形状好看的柴禾担到街上去卖,用卖得不多的钱去买回家里必须的日常用品。树桩烧着后放到火盆里取暖,发挥当今的空调、取暖器的作用,抵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严寒。那年月没有酒精炉、没有电炉,有煤油炉老百姓也用不起,但来亲戚或过年还是要烧炭炉,舍不得买炭,我们就地取材,带着斧头,就在小山上合抱粗的古松树上劈下一瓣、一瓣松柴,古松树材质里含有丰富的松节油,用一根火柴就能点燃,烧出大大的火,也伴随着浓浓的烟,还有一股松香。经过我们几年折腾,古松树身躯被我们砍到树心,年轮清晰可见,松油滴滴,至今想起来,感觉不是滴油,而是在滴血,残弱的身躯被冬天的大风一吹,就一棵棵折断,被老百姓分段抢回家,锯成木板打家俱用了。小树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被砍光,被老百姓当柴禾烧了。草根也逐渐少了,小山像扒了皮、抽了筋似的,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老百姓只好在上面开荒种地,春天被暴雨冲刷,雨水裹着泥沙向山脚下的水库滚滚而去,在小山身上自上而下划出了道道深沟,满面伤痕累累,一片荒凉,惨不忍睹。
可是,小山像一位仁慈的母亲,向我们敞开了博大的胸怀。冬天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挡风,夏天晚上让我们在山顶上纳凉,春天让我们在上面放牛,秋天任我们在上面砍柴,冬天我们还在她身上挖桩,当老百姓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时,她倾其所有,哪怕是她的身躯和血肉,帮助老百姓度过荒年,没有半句怨言,至今令我心存感激。
待到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生育等思想观念有了彻底的转变,社会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烧饭有电压力锅、烧开水用电水壶、炒菜有液化气、热了有空调、冷了有电火桶、什么电火锅、酒精炉、微波炉等应有尽有,当年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就成了现实,党中央又不失时机的作出封山育林的重大决策,农民们种树有补贴,小山上植上了马尾松,逐渐地恢复了原貌,远看满山松树在风儿吹拂下,松涛阵阵。不过走到近处,当年被雨水冲刷形成沟壑的两侧虽然长满了草根,但仍如同道道伤疤,看后心里隐隐作痛,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屋后小山,用她沧桑经历警示人们,在每个领域都应遵循科学、少点鲁莽,不要再重演类似的历史悲剧。如果人为的图一时之功,不顾自然生态平衡,那叫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不可为之、要力戒之、避免之。
标签:屋后,吴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