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古如此,然而今年夏我们家却种豆得了“草”。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住宅边上有一畦地,老婆退休闲着没事,就把它整理出来种点葱和蔬菜。今年春看到邻居家种豆子,老婆也就随大流,种起了豆子。别人家买生长期50天左右的春黄豆,老婆考虑黑豆有营养,就专门买了大粒的春黑豆种了下去。因为春旱,老婆和我就轮流隔三差五浇水,别人家的春豆长得矮矮的,干巴巴的,可我家的黑豆长得又高又壮,就连叶子都墨绿墨绿的发亮,每天散步的人看到都要夸几句,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
时间不长,别人家已经剥豆仁吃了,可我家黑豆仍没有动静。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黑豆开出的紫花,开花就有希望,我们再次等啊等啊,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是不见豆莢长出来。直到8月,人家二季三季黄豆都开花结果了,我们家的黑豆还傻傻的站在哪里。最后一个乡下割草的人把豆子当草割去喂兔子了。
看到地闲着,好心领居又送来豇豆种,让妻子种。浇水、出苗、搭架子,豇豆长得郁郁葱葱,许多人说,你家的豇豆一定吃不完!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豇豆长得五头六岔,绿油油的,但仍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开花,不结果。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希望还没有破灭,还在等待中,但估计也是种豆得草多。
种豆为啥得“草”?农技人员告诉我,我们买的不是当地春黑豆种,而是东北大黑豆,很可能因水土不服所致。豇豆不结果,很可能是自留种,因为现在的豇豆都是专门制种,一年一换,不宜二代种植。听了解释,我不仅加强了对桔生淮南为桔,生淮此为枳的理解,也想了很多。
首先是现在很多人追求“大”,像我老婆那样,买个豆种都要大的,认为大则好大则优。“大手笔”、“大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等等频频见诸报端,仿佛没有大字就没有气派,没有力度似的。年产值几百万的小企业也要圈地几百亩,几十人的小单位也要建大礼堂,就连小夫妻贷款买房子也要“大”的。其实不切实际,不因地制宜,不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思路,即使目标再大,口号再响,最终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债台高筑。就象我老婆买大豆种一样,种豆得草,白费劲。须知适合的,才是科学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是项目技术的引进。一些地方没有任何资源和人才优势,盲目引进一些两头在外甚至是高科技的项目,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留下一摊子烂事。豆种选错了,最大损失是一季或一年失收,而项目技术引进错了,那是遗害无穷?
人才就象一粒种子,作为领导和管理者一定要了解这粒种子是一代种还是二代种,适宜在什么地方种植,需要的气候条件是什么,让种子各得其所。所谓知人才能善任也。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或者只是盲目引进,随意使用,那么对双方都是损失。
种豆得“草”启示多,与大家共勉。
标签:种豆,启示,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