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千盏明灯忆故人

作者:王振玉    2012-08-30

8月29日晚,在三都都柳江畔港尖码头至风雨桥河道上,千余盏河灯水中“绽放”,形成一条长达1000余米的亮丽光带,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观看。

当晚七点半,笔者赶到港尖码头时看到,宽阔的江面上河灯闪闪,千余盏缓缓漂流的河灯随着流水起起伏伏。不少小孩在岸边拍手叫好,雀跃欢呼。

码头上围满了来观灯的群众,带着女儿来放河灯的刘先生说:“每年的‘七月半’都会带孩子来放河灯,不仅是为了追忆故人,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祈福。”

据悉,七月半,即中元节,俗称鬼节。在这一天,民间要举行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等活动,其中,放河灯是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

“放河灯”的历史悠久,它源于原始社会先民们对“烟火”的崇拜,盛于唐宋时期的宗教活动。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

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

人们将放河灯视为一种善举,在民间,置羹饭祭祖,然后放河灯以济孤魂,人们纷纷将点亮的河灯放在江河湖港里,让它们随风漂荡。放河灯用以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烛光央衬着人们的脸庞,他们口中默念祈祷着,将一片衰思寄托在灯光闪动中,同时祈求生者平安吉祥。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放河灯”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每逢七月半,人们把河灯放到江河湖海中,寄托着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包含着对健在长辈的祝福,更是一种悯怀苍生的慈悲情怀。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忆故人,明灯,三都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