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在初二的暑假里。那时,并不懂得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通俗小说,只晓得自己迷恋琼瑶、岑海伦迷恋的一塌糊涂,以至于青天白日便无端地幻想自己化身为哪家的千金小姐巧遇了那家的高帅富,开始了一场懵懂而轰轰烈烈的初恋。半个暑假过去,同学家乃至同学的同学家的琼瑶、岑海伦早被我洗劫一空,实在没了选择便开始去翻阅书页早已发黄的《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作者萧红重点讲述了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和家乡的人物、景致,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成天跟着她“无所事事”的爷爷在后园子里春种韭菜夏种豆,那些小黄瓜、大倭瓜,蝴蝶、蜻蜓,樱桃树、李子树、榆树,疯长的蒿草、开得如酱油碟那么大的玫瑰花,那是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没有俗世的纷争,更没有战争的硝烟和民族的灾难;作者房东们的生活琐碎而又平淡,但平淡之中却又繁衍出一些令人好奇的枝枝叶叶。住在摇摇欲坠草房的人们一日重复一日地做着他们单调且乏味的粉条生意,吃不饱穿不暖却能意外地聆听房子走动的声音。
其实,摇摇欲坠的何止是倾斜不堪的草房,还有对活着麻木却挣扎不已的人们;小团圆媳妇才能吃了,还不晓事,不打她打谁呢?儿子是婆婆身上掉下来的肉,那是自然舍不得打的。奶奶婆婆是必须伺候得顺顺当当的老佛爷,在她面前连个大气也喘息不得,那是自然说都说不得的。从定下亲便花费了银子,接来家后又不晓事地一顿吃三碗饭,这样的媳妇不打不成器的。所以小说里,小团圆媳妇是三天大两天小地打,终于被打得小命呜呼了才了事。
似乎也不并是这姓胡家的婆婆坏的没了人性,实在是家家户户都这么对待团圆媳妇,都这么当人家婆婆的,请仙跳大神花了那么多的银子也挽救不了她的性命,只能说这媳妇小命太薄了;冯歪嘴子是不配有妻有子的,当人家长工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却偷偷勾搭了清白人家的黄花大闺女,何该老婆后来死了,落了两个小萝卜头似的儿子;有二伯爱偷东西实在不应该,他没家室也没孩子,偷东西得了钱干什么开销去?大铜洗澡盆盖得他只剩下移动的两只脚,那样的场面实在滑稽的很;东二道街上那个成天掉鸡掉鸭落了马的大泥坑也不怎么好,每每雨季来临不知残害了多少街坊和畜生,只不过谁也不愿意填满它,填满了之后呼兰河的人们未免过于寂寞了……
当这些跃然纸上的民风趣事在《呼兰河传》中进入我的脑海之时时,年少的我,忍俊不禁——从1920年左右的时间跨越到1990年近70年的时间里,所谓的小城,所谓的乡村,所谓的后园黄瓜、倭瓜,蝴蝶、蜻蜓,樱桃树、李子树,驱魔除恶的请仙家、跳大神,东家的媳妇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跳了河,西家的孩子没得吃瘦得跟小萝卜头似的,都还在繁衍声息地发生着、生长着,似乎生活从来都没有缺少这些东西,又似乎这些便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萧红的童年与我奶奶,与我母亲,乃至我,如此相似便不足为奇了。那时我想,这样的一部小说,一定是养尊处优的女子忆苦思甜的作品,不读也罢。
一晃十多年过去,再读《呼兰河传》是因了鲁迅先生的缘故。这时,个人的思想上相对成熟了一些,对国家曾经的动荡有更多想要了解的个人夙求,对国人称之为民族脊梁的先生有了更加深厚的敬仰,连带对他所看重的萧红与她的《呼兰河传》有了更多的好奇。
读书只读书的内容是断不可取的,在不了解作品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去读书,那只会断章取义肤浅地了解这部作品最浅层面上的东西,比如我十多年前对《呼兰河传》的阅读感受,和蔼慈祥的爷爷,破败的后园、愚昧落后的乡人,麻木的生活以及不请自来的种种苦难——其实更多的苦难在《呼兰河传》的背后,大的苦难是我们的国家那时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民族灾难当中,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时期,而萧红这个年仅29岁的女子,也正经历了她个人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和坎坷——为了追求女性的独自自主,毅然从封建家庭的牢笼里挣扎出逃,没有经济来源,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却依然阻挡不住她对自由的向往。
只是生活是无情甚至是残忍的,她让萧红经历未婚夫猛烈追求再遭怀孕后被抛弃的厄运,同时让她在怀有八个月的身孕因无钱支付房租被旅馆老板扣押而频临死亡的边缘。没有果腹的任何食物,甚至是没有抵御寒风的棉衣,萧红就在这样狼狈不堪的境地中遭遇了前来营救她的萧军。同样是手无寸铁,无力谋生的文学青年,却缘于彼此共同的信念与彼此共同坚守的希望走到了一起,只是这样的并肩作战并没有坚持到最后。后来,萧红辗转到香港,在寂寞与沉静中写下了这部惊世之作——《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这部可以称之为作者自传的小说里,萧红没有用任何笔墨书写个人苦难和不幸遭遇,也没有用任何语言去谴责某些人和事,她用她的沉静、她的独醒、她的宽容、她的悲世之心,她的神来之笔,缓慢、从容地给读者展开了一副乡村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绵长的歌谣。
有评论家说过这样的话,衡量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宽度和广度,要看这个作家的眼睛和心灵是否放眼于自身还是这个世界。无疑,年轻的萧红做到了,个人的悲苦、不幸在她的眼底心里是没有空间的,她的眼底心里被国家、民族还有试图唤醒民众麻木灵魂的责任填得满满的,这是一个坚强、隐忍、善良、热忱而又充满希望的女子,也许,正是她的不幸成就了她的才华和她的广阔胸怀。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在这样漫无边际的苦难一生的羁绊中崛起奋发,忘却自我,用慈悲之心俯瞰芸芸众生。
如何活着,即便挣扎即便缺少尊严地活着,我们每个人都会,包括精神有问题的特殊群体,但如何活得不让“生活”和“苦难”打倒,我们很多人却都不会。现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工作、家庭、人际、情感各个方面的压力时常让人烦躁甚至是无所适从,似乎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方向。放慢活着过于匆忙的脚步吧,我们总有一天都会抵达生命的终点,那么,找找自己的心灵,让她从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琐碎的家庭生活,速食的电视剧、电子书中解脱出来,坐在温暖的阳光下,或是下着小雨的窗前,捧一本散发墨香的书籍,和一些值得一读的书籍对话,感悟活着的真谛与力量。
标签:读后感,呼兰河传,新沂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