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安德烈十四岁到十八岁生活在德国,而龙应台其间则在台北任职。对成年人而言,四年不过弹指间;对少年人来说,则可能造成“前世今生”般的巨大反差——母子二人客套一如邻居,不复从前亲密。为了追回逝去的光阴、重建起亲人的默契,于是便有了这部书信集。
诚然,这种透过书信来重新了解彼此的方式令人向往;在通信过程中逐步重塑的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爱又让人艳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貌合神离”的家庭,大家以“爱”为万能挡箭牌,拒绝沟通、拒绝去敞开心扉,甚至拒绝对方稍微了解自己的生活圈子——只能说还好有“爱”、有血缘,才能让这样寡淡的关系维持下去,否则跟一屋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教人想想都觉着尴尬。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一,比如有很多为人父母者,虽然一度和孩子亲密无间,但为了孩子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也只能狠心在孩子尚年幼时便送入了名校寄宿,从此过上节假日才能短暂相聚的生活。而这相聚,又要再三打折:一则孩子贪玩好耍,往往把跟朋友伙伴出游的行程排在家庭小聚之前。二来职场人士难免有个加班加点、人情客往,一耽误就是一天。再有青春期的少年或多或少对亲密的家庭关系有所排斥,就算相聚,也大半是父母的唠叨间隙里夹杂了少许孩子的敷衍;但是家长的权威又“神圣不可侵犯”,孩子的满脸不耐自然会激起父母的不满,于是几个回合下来,关系进一步淡漠。
这样的情况往往要在孩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之后才会得到改善。而那时候,就纯粹是以爱为枢纽,更不要提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了。虽说亲情是不讲条件的,但是如果亲人之间能够像朋友那样对彼此倾诉、为彼此排难解忧,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必然会有隔阂、有对彼此的不理解不认同,爱,当然能战胜这一切;然,爱还有更紧要的任务要完成——它负责领路,带我们到达亲人的彼岸,坦诚相待、携手看花开。
标签:亲爱的,安德烈,有感,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