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一生痴绝处 无梦在徽州

作者:薛鹏  2012-10-09

许多年来,心中都一直有个梦,梦里是若隐若现的青砖黛瓦,绿藤老树中的葱翠嫣红,小桥流水旁浣纱浆洗的妇人,还有那踩着青石板挽着竹篮的女孩,眼神里充满着期许又带有一丝莞尔,在沥沥细雨中,撑起了雨巷里油纸伞的寂寞。

有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喜欢:“是历史,让徽州变得如此厚重;是文化,让徽州变得如此殷实。这里的山,多丘陵,堆积着数千年的文化;这里的水,是源头水,每一滴都流淌着从起步到辉煌的艰辛。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梦中的风情,恰如汤显祖那一段“无梦在徽州”的喟叹。

难得国庆长假,定下了去徽州的行程后,竟有些迫不及待了,虽然已多次或去过或路过,但梦里的青瓦白墙依然像磁石样让我魂牵梦绕,碧蓝的新安江江水浸透着古典美,满眼的壮丽竹海,蓊郁葱茏、叠叠横陈,处处流淌着古徽州质朴的风韵。这里有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有“桃花源里人家”,更有着“最是夜阑风浪静,烟雨楼台半模糊”的徽风文韵。

站在西递古风古韵、绿水萦绕的石桥上,映入眼帘的是倚山面水的古民居,长着绿苔的瓦檐,斑驳的墙体,飞檐高挑的马头墙、美轮美奂的“徽州三雕”,穿梭于石径挑着担子叫卖的村民,走走停停的游人,竟然止不住热泪盈眶,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叹惋的中国画啊,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中华景啊!

缓步走进村,像一个虔诚朝圣者,在这一幅渐次展开的古徽建筑的画卷中做一次膜拜与穿行。明清时期,那些成功的儒商们,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舒适、气派、堂皇。九十九条深巷,无数高墙,宛如迷宫,让我不愿归去,留恋徘徊。因是读书的商人兴建故里,西递的繁华,更带着一股子墨香,一股书卷味。没有描金着彩,没有雕栏画栋,你却看那淡定从容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山林绿意隐隐绰绰,小桥流水叮叮咚咚,黑瓦白墙之间,有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木雕的窗棱门格,花鸟鱼虫。

其布局之匠心,结构之精巧,装饰之优美,内涵之深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大美。
人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皖南地区古称徽州,北靠黄山,南倚天目,自古以来就是人多地少,且多被大山所包围。但生存空间的压迫和生活资源的匮乏,并没有让徽州人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代代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饱经风霜的经商之路,这条二十几公里的山路大大缩短了出山的距离,我想,这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它还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突围和一段先人创业的辛酸历史。

在徽商眼中,读书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难以割舍的“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家国抱负。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使得作为一个群体的徽州商人拥有了一个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些身躯里面,包裹着纯朴的性格,浸润过程朱的理学,蕴藏有山的雄浑博大和水的轻柔空灵。徽商的“贾而好儒”、“亦贾亦儒”使他们超越了大款、暴发户心态,在生意场上,就有了更多一份的自信和豁达。徽商精神就像时代深处吹来的风,幽幽的、柔柔的,却是无处不在的,在山路迤俪之间,在广袤天地之间声声不绝地回响,撞击和涤荡着人的心灵,共同打造出泽备中华民族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独自走在细长的街巷中,脚下的青石路迂回曲折,反复间,一栋栋似曾相识的民居、祠堂、院落、牌楼在我眼前呈现,浮光掠影中,我似乎看见了这些房子的旧主人,捧着线装古书,几个垂髻孩童跟着师傅大声诵读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又似乎看见了一位年迈的老匠人,用着锋利的刻刀,凝神镌刻着家训: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有梦的人是快乐的,为梦而辛劳是快乐的。最快乐的事不就是梦实现的那一天吗?

回味古徽州,是诗情?是画意?是沧桑?或许,更是一抹令人沉醉的痴绝!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繁昌供电,薛鹏,一生,无梦,徽州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