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其乡土气息的语言特色,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体裁,让人顿感眼前一亮。但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却令人心痛和迷茫。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在这部小说里,姑姑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医生,经她的双手接生了几万个生命,为了计划生育,她用同样的一双手扼杀了无数生命胚胎,她逮住男人去结扎,抓住女人去流产,她强迫已经6个月的侄媳妇引产导致一尸二命。为了完成这项残酷的工作,她的内心无时无刻在挣扎中煎熬,晚年回首往事,幡然醒悟之时,她和丈夫每天供奉二千多个泥娃娃以表达内心的忏悔。“姑姑”到底有没有错,是那些愚昧无知、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六亲不认的姑姑本身?或是三者皆有之?《蛙》已经跳出了故事本身,是对那个历史时段人性的剖析和挖掘。
整部小说结构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其巧妙的控制和布局,使《蛙》如一件艺术品,成为莫言写作的又一经典示范。
《蛙》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它不但是写计划生育题材从无有过的开新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涉及了生殖这一人权滑过中国60年来几个时代之轴的色变。历史的感慨和当下的苍凉感捏在一起时,酝酿出独特的哀恸和悲悯。
默默合卷,在蛙声一片中,我肃然而泣,为了那些委屈的亡魂的安眠,为了几辈人付出的沉重代价。
标签:听取,蛙声,莫言,有感,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