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多钟,忽然停电了。闲来没事,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夜景里的小城。此时它像一位安祥的妇人,面露倦容,嘴角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那栋新建的十七层高楼,没有了白日里让我举目仰望的兴奋,反而心里升腾起丝丝担忧。所谓杞人忧天大概就是如此吧!它的存在,让旁边的那些老楼显得更加无精打彩,像瘪着牙的老人在整理着自己的衣衫褴褛,在黑夜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虚虚实实。思绪开始漫无边际的游荡,那些没电的往事伴随着遥远的记忆开始纷纷扬扬地飘来。
80年代,电网力量还比较薄弱,农村停电是经常现象,停电带来的不便可想而知。那时我刚念小学,还没取消早读。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接过外婆递过来的小油灯,开始向学校走去。小油灯是用那种不太大的药瓶做的,在药瓶的盖子上扎一个洞,然后用棉线从里面穿过去,上面露出一点棉线头,下面全部浸到灯油里。到学校后,用火柴点亮,伴着微弱的灯光开始早读。
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煤油味,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我们早读的心情。有时候,为了省油,火焰大些时,我就把灯吹灭,用小刀切掉上面烧焦的部分后,重新点亮。有时也会不小心碰倒灯,就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纸一遍一遍地擦洒在桌上和残留在灯瓶上的油,弄的满手油乎乎的。一早上下来,靠近灯的脸总是被熏的黑黑的,有时不小心还会烧焦额前的头发,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每每下了早读后,大家看着彼此的脸,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
夜晚,照明基本上还是靠油灯。小小的灶台上,放着一盏小油灯,外婆开始在昏暗的厨房里准备一家人的晚饭,外公在灶前烧火。如豆的灯光下,外婆、外公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伴随着袅袅的蒸气,飘散出饭菜的香味。一晚又一晚,一年又一年,他们总是这样共同合作着,经营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就如经营着他们的爱情,朴实、简单,却又洋溢着爱的馨香。做饭的当隙,年幼的我总是在堂屋里写字、背课文,吃过饭后,就搬一张凳子,依在他们的身边,背诵给他们听。在他们慈祥的目光中,我总是能看到如灯光一样的光芒,在他们脸上闪耀。
渐渐地,玻璃罩灯代替了小油灯,再后来,有了蜡烛,彻底改写小油灯的历史。小油灯,就如蒙在灯壁上的那层灰尘,开始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被隐匿在了生活的角落,沉在了我的心中。
那时,外婆家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一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家里总会聚集很多人看电视。很多时候,往往看的正精彩停电了。原本很寂静的小院顿时沸腾起来了,有骂声,有抱怨声,有盼来电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盼望早些来电。
这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总是第一时间跑到村里的电工家,问问是不是跳闸了,如果电工不在家,就再往小配电房跑,电工的说法让我们似懂非懂,但是能弄明白的就是今晚不会再来电了。我们只好叹息着往家里走,那时,我的心头总是燃着一个小小的希冀,如果有一天,永远不停电,那该多好呀!
随着农网改造、电网力量的日益强大,停电现象已经很少存在了。每每走在大街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总是充溢着欣慰与感慨。那些没电的经历,也只是偶尔浮上心头,很快便沉下去了。
而今夜,给了我一个和灵魂对话的机会,让我用心去触摸自己走过的路,去将那些久远的往事一一打捞,整理着一个个的碎片,心中陡然明朗起来了。其实,人生的旅途中何尝不是这样呢?艰辛的跋涉中,也会有“停电”的片刻,让我们踌躇,徘徊,不知所措,不要忘了点亮心中的那盏明灯,那么即使再黑的天,我们也能看到脚下的路,再寒冷的冬天也能开出繁花万千。
标签:明灯,西平电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