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朋友文磊说,北下河一带开始拆迁了,他问要不要去看看?
去,自然要去。中午的时候,我俩走进老潍县东关民居古巷中。
山东潍坊市,古称潍县。自古即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曾任职潍县的郑板桥更是留有“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其所谓的东关民居,指的是现在北下河、鱼市场一带。也只有这一带,还保留着一点古老民居,还保留有一点所谓老潍县的样子。虽然找不到以前集市上那一口口的朝天锅,看不到草长莺飞的时候一群群红男绿女荡秋千的热闹景象,但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更好地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走进这里,我经常想起我第一次到这里的情景,那些人,那些事,让我念念不忘。
第一次来潍坊的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以前也来过,却从未常住,从我的学校,来到东风桥西侧的新华书店,一年也就是那么三五次,基本上对潍坊没有什么印象。
时光荏苒,我工作五年之后被抽调到潍坊帮助工作一年,来到潍坊以后,我去过很多地方,去寻找老潍县留下的一点点痕迹。深深的巷子下面,是一条条古老的胡同,向左或向右,都窄窄的,只有一辆小推车的宽度。就在这幽幽的巷子里面,却蕴藏着老潍县不少的文化。
单说我当时来这里的原因,是来李家街的南边,有一家非常好吃的面馆,在当地甚是出名。这里,自然也就成了我经常出入的地方。因为喜欢吃面到了这个地方,吃完就能顺着小巷一路走。对这一片也颇有印象。
当真的想了解这片古老的土地的时候,这里却已经高楼拔起,片片房屋倒下了。我以前吃面的地方没了,九曲巷没了,现在北下河和鱼市街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从前所街开始,就看到部分老屋拆除了,一座二层小楼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三进四合院小楼露出了西面的山墙。我们把车停在路口,这里已经没有一点生活的气息,只有那小商店还偶尔有人进出。鱼市街上有几个人在工作—拆房子的人们。
走进鱼市街东面的南北小巷,巷子的门牌上写着“谭家场院”,虽然有几处房子拆了,但还是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子很完整,也很干净,里面有一座很古老的门楼和墙上的文革标语。看着这些古老的民居,自己仿佛回到了过去的老东关,看到了当年繁荣的景象。
前所街、鱼市街、北下河街、李家街的大菱形街牌也没有了,民居门口的门牌也大多没有了,都被一些酷爱这片老民居的人们拿去收藏了。想想也是好事,毕竟过去多少年后,还会有人拿出来让大家去回忆那片老城,那些时光。
两侧墙上到处都是“拆”字,我们走过鱼殿阁时,我特别注意了一下,整个阁子上没有写“拆”字,不知道是拆还是不拆。但愿能留下吧,起码对得起那些为此奔走呼吁的人们。北下河街德庆楼已经拆没了顶子,杜家过道北面那几栋爬满爬山虎的老屋也拆了。 返回到前所街,这里基本上也没人居住了,门牌上“潍坊市公管房”的牌子看来没人稀罕,还留在那。拆迁已经全面展开,不久以后,这片老东关仅存的老民居,将被铲平,以后,再也看不到老东关的雪景了。
第一次看到老东关的雪景,还是在一张照片上,有雄伟的通济门和成片的民居,以及皑皑的白雪。现在的我们,也只能从照片上去领略那老东关的景色了。
一条条古朴的街市和小巷,一栋栋古老的房屋和门楼,青瓦和绿树,在阳光下,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老潍县东关的无限温馨与和谐。
人们轻松地生活在这片古老之中,生活在鱼市街的绿瓦阁下,生活在北下河的井台边,生活在九曲巷的幽静中。
“每当正月十五,绿瓦阁上人头攒动,两支高大的红烛,把关公像照的铮明瓦亮,还有那山墙及殿柱上的山塑,也被映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坐在爬满爬山虎的老屋下,看着那蜿蜒而来的北下河街,听着老人讲不完的东关故事,没法不令你陶醉。
幽静的小巷,细窄而狭长,古老的阁子,庄重而威严,还有那东关的墙、东关的瓦,都显得那么古老,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岁月沧桑,时代的脚步已经叩响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机器的轰鸣将会淹没这片难得的宁静。大门洞下光滑的石条,绿瓦阁上雄壮的石匾,屋檐上多年的野草,都将成为记忆。||||
别了,那木质的小楼;别了,那月光下的街巷;别了,那青砖与灰瓦;别了,那东关的雪。
现在是初冬时节,东关的雪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下,也不知,还能不能看到古老屋脊上那略显透青的雪,也不知,还能不能看到那扑簌簌的雪飘进小巷,更不知,还能不能看到屋檐下那一串串冰凌上流淌的古老。
如果在雪天,你站在高一点的高层楼房里,你会欣赏到东关老屋的雪景:银装的通济城门,素裹的东关城墙,还有那一片片的错落有致的民居皆在一片无声无息的白与静中。你可以慢慢地去品味这东关的雪。
别了,老潍县的东关,别了老东关的雪。
标签:老潍,东关,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