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天刚下过一场大雪,豫北的天气格外寒冷,12月21日,正值冬至时节,一大早,河南清丰县供电局大流供电所一班人打扫完办公场所的积雪后,分兵五路巡视分管线路,跟踪了解台区治理后的运行情况。这是该局加强台区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场面。
“配电台区好比电网设备的细胞,细胞活力的大小决定着电网供电能力的强弱,更决定着供电企业能否履行好社会责任。”谈到台区治理工作时,该局局长张广平说。
增“细胞”活力
农村是用电安全较薄弱的地区,长期以来,清丰县供电局坚持把政府认可、百姓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过去,由于配变超载、重载以及线路半径长、线径细等情况,造成农民有电不能用,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致使台区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4月份,该局按照示范引领、归类治理、强化管理的原则,全面开展供电台区综合治理工作,在电量小、底子薄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95万元,对211座台区进行逐台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年度任务。该局对台区老化低压线路进行更换,将干线线径由35平方毫米全部调整为70平方毫米,下户线线径全部调整为35平方毫米。对存在老化及缺陷台区综合配电箱、台区接地装置及低压表计集装箱等设备,进行逐台治理改造。大流供电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大流供电所对配电台区基础信息进行普查统计,根据一户一档原则,对每个台区配变现状、负荷状况、低压配网等信息进行归拢、分类、建档。根据负荷预测和隐患排查情况,先后对11座台区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综合整治,使8个村庄的用电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该局还将台区治理工作与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施供电所“流动红旗”、“流动黑旗”激励机制,每季度考核一次,每次设“流动红旗”3面,“流动黑旗”1面,奖优罚劣,考核涵盖了基础管理、安全生产、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和优质服务等多个方面,层层规范,逐级细化,有效调动了基层供电所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激情。
优“细胞”能力
12月19日,记者来到该县城关镇高庄村,一条条走径美观的导线和布局整齐的表箱映入眼帘,电力职工正在为一台新变压器做最后的接线工作。
高庄村是当地有名的新农村示范村,有520余户,覆盖面较广。近年来,随着钢管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冬季用电量猛升,每月平均用电量16万千瓦时左右。但是原来的供电格局已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对此,城区供电所深入研究,优化台区布局,调整6台变压器,并将其中的1台,由100千伏安增容为200千伏安,更换、规范了村庄各级电压线路和集装表箱,增加了干线和下户线线径,着力解决了负荷过重、线径细、供电半径不合理的现象。
该县马庄桥镇位于濮阳市与清丰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镇区以前由中原油田转入供电,线路东拉西扯,供电半径又长,线径又细,末端电压非常低。今年以来,马庄桥供电所在县局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结合地域优势,实施镇区“转供电”和电网入地工程。科学布局,有效增加台区布点,陆续安装了3台315千伏安和2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并将所有10千伏和400伏线路入地敷设。一家酒店姓王的经理说:“以前,没有变压器,电线还像蜘蛛网,天冷、天热的时候总是电压低,啥电器都带不动。经过供电局改造,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提“细胞”动力
12月23日,记者走进该县大屯乡夏固村发现,台区崭新规范、线路整齐优美、表箱错落有致,这是刚刚进行台区治理后的一个村庄。
近年来,随着供电质量的不断改善,该村加工业和养殖业不断加大,返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多,清丰县恒聚源木材加工厂厂长王瑞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以前,王瑞涛常年外出务工,后来,他利用家乡电力提供的便利条件,先是办起了养鸡场,接着又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收入逐年提高。在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的基础上,为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屯供电所结合实际,超前谋划,对夏固村实施台区综合治理工程,将两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为200千伏安,并增加了原来的线径。
高堡乡樊堡村台区治理也是其中的典型。刚下106国道,未进村庄,让你首先看到的是排列整齐,布局紧凑的白铁加工和交易市场。在马达的带动下,白铁加工车间机声隆隆,一台台白铁分割机正“吃”着白铁皮,分割后的白铁片又被瓦楞机用“牙齿”咬住,轧成各种白铁制品。据一家白铁加工厂厂长樊庆普介绍,随着变压器的增多、增大,供电能力的不断加强,樊堡村白铁加工产业由当初的3、4户发展到了现在的40多户,由原来的手工加工变成了现在的电动加工,由以前的分散经营变成了现在的集中经营,目前,该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
标签:激活,细胞,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