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当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里。20世纪年还是默默无闻,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水乡乌镇的人气迅猛上升,成为上海、浙江、江苏旅游圈的后起之秀,本人有幸曾到此参观,感慨收获颇多。
走进乌镇,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淳朴、恬静、飘逸的感觉,恍惚间以为误入了《清明上河图》的一截画卷。
河水悠悠,小船悠悠;杨柳依依,小桥依依,水是乌镇的灵魂,是乌镇的命脉。水的律动,水的轻灵,造就了乌镇整体的美。乌镇一切都与水有关。桥在水上,上桥下桥,是乌镇人的茶余与饭后;船在水上,上船下船,是乌镇人的出门与回家;房子在水上,把房子建在水上的乌镇人,枕着涛声,夜夜成眠;街道也在水上,东西南北大街都沿河而建。总之,假如少了这条流贯其间的河水,古镇所有的景致都会没精打采,黯然失色。说不定当初的人们就是相中了这条河,才有了现在的乌镇。
临水的一边是比心事还长的长廊。通廊的长椅有个香艳的名字,叫“美人靠”,想来是常有美人或倚或靠于其上吧。我在美人靠上小憩之后,就踏上长长的石板路。石板路上明净、妥帖,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青石从巷子这头延伸到那头,铺满了古镇的大街小巷。青石是有历史的,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踏在这样的石板上,感觉每步都踩着历史,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某一个朝代。街两旁大多是黑瓦白墙硬山脊的房子,朴素简洁。房舍连排,侧墙相接,好像挤得天也只剩了一线蜿蜒。那些曾极尽风光的商行店铺,仍毫不羞涩地敞开发霉发黑的门扉,固守着自己,向游人展示灰暗得没有什么内容的风景。在慢慢的品味中,我禁不住一阵狂喜,这不就是我寻找多年的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吗?
在老街上走着走着,我突然被一阵醇厚的酒香吸引,在微醺的空气中拐进了一家酒坊。这里热气蒸腾,酒香浓郁。白米、白水和白面,在这里成了三白酒。旁边一间屋子里,满是大大的酒缸,酒缸里是陈年的老酒。掌柜的一脸和气,递给我一杯新酿的三白酒让我品尝,虽说我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接过酒杯,慢慢地品尝,只觉得一般清香直入肺腑。
我冲着一代文豪茅盾先生而来,不可不去看他的故居。我在长街小巷逛了一番后,就来到了观前街茅盾的故居。这是栋紧靠大街的老式楼屋,四开间,两进深。和古镇的一些高大宽敞的宅子比起来,算是一户平常的人家。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在门上的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茅盾故居。堂中,安放着茅盾握笔沉思的半身铜像。当我久久凝视那栩栩如生的铜像时,我才体会出什么叫高山景行。我真想他老人家面露慈和微笑看我,以温文质朴的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尽管我目睹的是故居的寂寞,但作为古镇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它构成了文化古镇的特质。真感谢把这份宝贵遗产保存至今的人们,保存了一个真实的生命过程,让人仍能看到一个伟岸身影。
从故居陈列室后门走出,经过修正观前的老戏台。虽然我听不太懂这里侬侬呀呀的地方戏,想来必是源于轻声细语的方言。但就这一曲唱腔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唱出了全国十大剧种之一。难怪看戏的比唱戏的还入迷,真不知是谁入了戏,而谁又出了戏……
中午,在临河的一家酒楼“翰林府地”导游为我们准备了午餐。好个清幽的所在,装潢古朴,据说宋朝镇上有位读书人进京赶考前在这家小酒肆里喝了送行酒,结果高中、被点了翰林,衣锦返乡后,出钱为小酒肆扩大了规模并重新进行了装修。茅盾先生成名后每次从上海回乡都会在此宴请镇上的邻居,而且一日三餐都在此用。坐在临水的窗口,吃着镇上产的饭菜,就着古镇淡泊的风,听着窗外摇过的橹声,真是适意舒坦,确实过了一把翰林、文人的瘾,真觉得不虚此行。
标签:水乡,乌镇,游记,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