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一位农民眼中的电力变迁

作者:余小祥  2013-03-01

华灯初上,寂静的夜幕下,柔和的街灯与尚未入眠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一片繁荣与祥和景象。有人陶醉于绚烂的夜景中,有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搜寻记忆……

“现在的夜景与几十年前相比,变化实在太大了,蜘蛛网般挂在空中的电线不见了,灰头土脸的大街变靓了,黑乎乎的小巷亮堂多了。” 看着外面灿烂的灯火,爷爷关于电的回忆心门被慢慢拉开。爷爷是位普通的农民,有着中国人传统的质朴。按照爷爷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他很少见到电灯。7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医院等单位开始普遍用上了电灯。80年代以后,城里的变化差不多一年一个样。

“小时候虽然有电,但十分有限,用的是瓦数不大的灯泡,那橙黄的灯光泛着温暖的色调,虽然不明亮却足以令人欣喜不已。不过,由于电力不足,停电便成了“家常便饭”。一旦停电,甭说看不成那黑白的电视,就是小孩子读书写作业也成问题,只能就着如豆的煤油灯或是昏暗的烛火,第二天鼻孔里都是黑的。”爷爷感慨地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共产主义生活的憧憬,而这一切已不知不觉实现了。爷爷说,过去乡下人结婚时的陪嫁物最好的无非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有了电以后,农村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东家嫁女陪嫁一部电冰箱,西家娶媳妇向亲家要台电视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些年来,电力部门又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户户通电”,这些都是“爱心工程”“惠民工程”。家里的电灯从15瓦白炽灯换成了日光灯,再从日光灯换成了节能灯,人们已度过了“电荒年代”,迎来了智能用电新年代。

从没电用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用智能电;从一夜孤灯走向万家灯火,这一切的变迁都缘于一个“电”字。每一个电力变化,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国家电网人的心血;每一抹夜色下璀璨的灯火,都在引领电力发展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信息网

标签:农民,电力,变迁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