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粽子未必要等到端午节。母亲知道我喜欢吃家里自己包的粽子,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吃上母亲亲手裹好煮熟送来的粽子。母亲可以将去年的粽叶煮过藏在冰柜里,陆陆续续用到今年新粽叶上市。一年四季,我家都能有粽香飘溢了。
家有粽香,日子会方便许多。有时候早饭也懒得做了,带一两只粽子去单位,就着白开水,简单对付一顿。到了中午十二点,肚里还实实在在的。有同事吃过我家粽子后惊呼:怎么这么好吃?跟我家的味道好像不一样!我说怎么可能,都是糯米做的。下一次,尝过别人家的粽子,才知道母亲裹的粽子果真味道不同寻常:黏、软、香,口感就是不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不会裹粽子的。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粽子一直由奶奶裹,裹粽子似乎是奶奶的专利。奶奶除了裹三角形、枕形的普通粽子,还会裹一种老太太“小脚”形状的。奶奶去世后,母亲就接过裹粽子的活,没有任何过渡。年年端午,我们都能按时吃上母亲送来的粽子。
母亲比奶奶多了一些创意。奶奶只能裹常见的糯米粽子,母亲却能裹杂色的粽子,在粽子里添几粒蜜枣、一小把红豆、几颗花生,还有火腿粽子,最是好吃。村里人跟在母亲后面都学会裹火腿粽子时,母亲又尝试用鲜肉裹粽子。都是精挑细选的瘦肉,切成片,用作料腌渍一两个时辰,才开始裹。肉粽子有油脂渗至粽叶,呈深色,有心人一眼可判断出。儿子偏爱吃肉粽子,自小精通这一小窍门,能从众多杂色粽子中信手拈出肉的,我的母亲笑骂她:“好吃也要有好吃的本领!”顺着这个思路想开来,许多年前奶奶裹粽子,也并非缺少新意,而是受条件所限,那个年月,能吃上粽子便是极美的事,哪还顾得上创新——创新也要有创新的条件才行。
伴着浓浓粽香,我不仅从中品到了亲情,还品到了人生的况味。
标签:粽子,端午,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