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源远流长。因为地域和时代的不同,端午节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更是多彩多姿。在古人留下的文字在可以窥见一斑。
端午节要包粽子。“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谁挽汩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这是宋代张榘写的《念奴娇、重午次丁广文韵》。重午即端午,张榘不仅介绍了包粽子是楚湘旧俗,是缅怀忠节,为英雄设,还介绍了粽子的包法:“彩丝缠黍”,包好后还要先“沉流”汩罗湘流中。”
过端午,还要插艾叶,菖蒲,涂雄黄,系彩丝以避邪。明代王屋在《章西端阳日》中写道:“趁晴删艾叶,冒雨剪菖蒲。重碧杯中满,轻黄额上涂。”有的妇女儿童还把艾叶戴在头。“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宋·陆游《乙卯重五》。也有的妇女把艾叶剪成虎形以辟邪。“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沉江怨魄归来,空惆账、对菰黍。(宋·晃补之《消息·端午》)还有的妇女儿童用彩丝系臂,称为长命缕,以求平安。有苏轼《浣溪沙·端午》为证:“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纠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赛龙舟也是端午的一项活动内容。唐代卢肇《竞渡诗》中写道“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雪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你看,刻画着各种动物头像的船,象箭一样快,激起的浪花象千堆白雪。赛船时,还唱歌,“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唐、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唐、张建封《竞渡歌》)。”“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闻鼓棹起中流”。(宋、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明·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可谓盛况空前。
佳节少不了佳肴美酒。特别是有钱人家更是极尽豪华,连坐具都用玳瑁来装饰。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诗描给道:“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明代吴子孝《锦缠道·端午》也有记载“堂映湖山,解粽共酬佳节。对蒲风、金杯休歇。”许多人由于心情高兴还喝多了,你看“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宋范成大《竹枝歌》)。一些文人墨客酒足饭饱之后,还感慨万千,“想沉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发出“千里江山,满川烟草,薰风淮楚。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之心声。(宋、卢祖皋《水龙吟·淮西重午》)
标签:端午,粽子,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