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里有一句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用到安全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战战兢兢,是对事故戒惧、对生命敬畏的状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对安全生产谨小慎微、防微杜渐的态度。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警惕,我们要始终睁大眼睛,保持“怕”的状态,心里自然就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生命红线”。
红线是生命中肉眼看不到的羁绊,纽带,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习近平在去年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中指出:人命关天,发展不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线不可逾越的红线。红线是一根难懂的思念线,牵得出过去,牵不出未来,看得见最初,却看不见结局。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撞了红线才懂得生命的可贵,或留给后人更多的遗憾。
“红线”就是“生命线”、“高压线”。对于“红线”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企业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安全生产基础上,绝不能以牺牲为代价。因此我们对“红线意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第一标准,把人的生命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置,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安全发展是企业最大的效益。要确保安全生产作为当前的重大任务来抓,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允许出现任何松懈和疏漏。
守住这条“生命红线”,必须有“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生命至上,安全为天。” “天”,就是人的生命。有的人嘲笑事故预想是“杞人忧天”,把事故预案说成庸人自扰,把发生事故说成是运气不好。岂不知,少了“杞人忧天”意识,我们的脑子里就缺了“安全”这根弦。当我们敲着梆子高唱“平安无事”时,岂不知事故确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身边。到那时由于我们缺乏心理准备,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怨天尤人,不能有效地遏制事故的发生与扩大。
守护“生命红线”,关键是人的因素,从管理上入手,进一步顺安全生产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以制度约束工作行为,形成领导亲力亲为,责任明确到位、执行不折不扣,监督到位做实,建立奖罚追究闭环管理体系,才能达到安全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守护“生命红线”要进一步强化宣教,大力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通过安全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和应急救援演练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安全的“红线意识”,要靠制度建设来强化。也就是说,制度建设是强化“红线意识”的有力抓手。没有抓手,什么工作都无法着力。原则、标准、责任,本质上讲都是属于制度性的东西。不突破、不降低、不逃避,归根到底就是约束。这种制度性的约束,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养成好习惯,去除坏习惯。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从管理职责到考核奖惩,从安全质量标准化到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制定了方方面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并通过严格执行,促使员工时刻绷紧安全弦,随时保持警惕性,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和做法,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员工的安全“红线意识”。
控制红线,确保安全,所谓红线,就是安全与不安全之间的一道坎或者是一道门,跨过规定的这道坎或突破约束的这到门,将是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安全意识,要充分考虑到是自己要自己安全,不是别人要自己安全,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严格遵照行业各种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不能以侥幸的心理越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最底线---工作红线。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而此情此景,我却分明听到夜空凄厉的声音高呼:“天灾无法抗拒,人祸天理难容”!他们何其不幸,有多少生命已经无辜断送,而我们又何其有幸,依然健康的生活和快乐的工作!关爱生命、关爱自己、关爱健康、关爱企业,有了安全意识,我们的生命将不会被伤害,有了安全意识,我们可以健康快乐工作,有了安全意识,企业才会创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