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之际,凡各种花草怒放之前,碧叶苍翠、净气吐氧、宜目爽心;竞相怒放时,装扮世界、吐露芬芳、沁人心脾;待到秋季,它们黄叶飘零、存储能量、等待明年。枝吐绿芽、苞开鲜花、叶归黄土,本是生命的轮回,更是生长的规律,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不该厚此薄彼,只爱花开,不管绿叶。
养花之人大都爱花,见有鲜艳之色,便会手捧若至宝,上班前观,下班后赏,喜形之色溢于言表。但爱花之人未必能养花,养活花,把花养好。
根据观察,爱花之人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在未开花之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任由其生死,但在花开之际,却喜欢得不得了,或放于自己床边,或摆在茶几上,逢人便夸自己养的花儿开得艳,却不管土干土湿,不管肥丰肥欠,待到花落叶黄,便将盆与花撇于一旁,不再关注;第二种人,无论长叶长花,无论花开花落,无时不刻不细心呵护,不瞧盆土情况,只是心存爱花之意,天天浇水、日日施肥;第三种人,或是在叶初长花未开,或是在繁花似锦、花团锦簇,都能根据花之特点和盆土需要来确定是否动手浇水施肥。我本人属于第三种养花人。
身边许多人都说我专门收拾“残花败柳”。我欣然接受了这个近乎调谑的说法。别人养的将死的花草,在我手上放置一段时间,大都可缓过劲来,重新焕发生机。
其实,细想一下,养护花草过程也是锻炼自己心性的过程啊!我也未经常去照顾之,打理之,也是在无意之间,看到盆土干燥、绿叶稍蔫之际,用手指敲击盆的外侧,按敲击传来的声音去浇水,经过一段时间感觉需要施肥时,才在花木周围埋一些肥料。就这样凭感觉伺弄,花草却也长得十分喜人。
我喜欢花木,主要源于父亲。父亲年轻时喜欢养花,虽然当时的花木品种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他也在前后院开辟出一片面积不小的土地,草本木本植物连成一片,夹竹桃、月季、绣球在开花季节,红的、粉的、白的花朵煞是好看,太阳花、蚊子草、仙人掌、仙人球都晃着脑袋,惹得小蜜蜂忽东忽西,忙忙碌碌。
近朱者赤,小学三年级的我也喜欢起花草来。每当放学后回家的路上,只要路边、土崖畔有好看的花木,就小心翼翼地挖回家栽好,耐心等待花开之日。那时候,每天放学之后的首门功课就是蹲在自己栽种的花草旁边欣赏。但没过几天,土干了、叶蔫了、花落了,我的心也没了激情,于是我成了第一种养花人。这时候,父亲说了,这样养花可不行啊。花也需要水呀肥呀,就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渴时喝水饥时进食,这样的花草才能活的有生机,花开才能艳,第二年才能继续很好地生长开花啊。于是,自己又重新弄来几株,期待自己也像父亲那样,栽种一棵成活一棵,连续多年都能欣赏到绿的叶、红的花。于是放学后,上学前,我都不会忘记给花草浇水,看着湿湿的黄土,想象着自己养的花草会比父亲养的更好,花儿开的更艳,心里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在蔓延。于是,我又成了第二种养花人。最终很快还是出现了第一次养花的结果,绿叶黄了、青杆软了、花瓣落了。我去问父亲,父亲摸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样也不行啊,花的生长和人的生长是一样的道理,人需要喝水时才喝水,若不需要喝水时继续喝,那人会舒服吗?于是这几盆花出现在了父亲的视线里。父亲下班后,经常给我交流花草管护心得。慢慢地,我懂得了养花要观察,要综合考虑盆、土、叶的具体情况选择给花草浇水施肥的时机,懂得了花草要在今年为明年储能的道理。自那以后,我就适时浇水、适时施肥,不以花艳而喜,不以叶落而厌。那一年,我养花比较成功,花开如繁星,叶绿似珍珠,直到我小学毕业,它们依然茁壮成长,按时开花。呵呵,我成了第三种养花人。
大自然需要爱花之人,更需要懂花之人。只爱花不管花不行,管的太勤也不行,而要根据花木习性尽心管理,给其足够的水肥,剪掉多余的枝叶,让其与自然充分融合,这样的花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在风雨中成长,才能有来年更加美好的生命。
标签:爱花,养花,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