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识得一些字,渐渐能把文字看得顺溜时,巴掌大的小人书便成了我儿时的伙伴。
那时,除了父亲偶尔从单位带回一本《红旗》杂志外,没有什么书报可读。我们这些山里娃的眼界只局限在头顶上的那块天空,唯一灵动的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依稀记得所看的第一本小人书是《丰收之后》,描写的是北方某人民公社某大队,在获得小麦丰收以后,两个“坏人”搅在一起,用“糖衣炮弹”腐蚀拉拢大队干部,想搞投机倒把,最终却难逃人民群众的火眼金睛,结尾点明的主题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至今仍记得“坏人”请队长喝酒的一个画面——四人中有三人盘腿坐在坑上的小方桌旁,一人吊着一只腿,趿拉着鞋,桌上有两个菜,其中有一盘鱼,“坏人”正在举杯邀饮……
以后,《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小人书源源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来。那五颜六色的封面、简短有力的书名、刚劲流畅的线条、通俗易懂的画面、精神高亢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真正开始拥有小人书是哥哥上初中以后。那时,哥哥的小人书就被我收藏和拥有。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这一档的小朋友几乎天天都要爬在供销社的柜台前,通过封面和价格猜测一番,哪本小人书好看或不好看。小人书的价格大概在1角至5角钱一本之间。为了得到那些诱人的小人书,我曾驮着竹竿提着竹篮在沿河的杨柳树上寻过蝉蜕卖,四处拣3分钱一个的酒瓶和4分钱一斤的尼龙纸卖。平时几分、几毛钱的零用钱都被积攒起来,能买一本小人书时,就赶快去买回一本,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至小学五年级时,我已拥有近100本小人书。我缠着爸爸做了一个小书箱,我把这些小人书装入书箱后,锁了起来,然后用毛笔在箱盖上写了两个歪歪的大字“书箱”。
这些小人书曾是我“知识”和“财富”的象征,炫耀的资本,我也俨然成了一个“孩子王”,放学后或寒暑假期间,同垸的小朋友们经常围着我要书看。我们常常是三五成群地围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看着小人书,然后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时彼当“日本鬼子”,我当“八路军”,他当“群众”,几个小朋友现场还演绎一番,令人忍俊不禁。有一次,大家玩得正疯时,突然来了一个“饭点”找人的家长,他一脸怒气,现场的欢笑声戛然而止。他直接揪着自家孩子的耳朵把他提了出去,“饭也不晓得吃,玩落了魂,么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一边走他一边责骂道。
上中学后,我寄住学校很少回家,小人书为妹妹和弟弟所有。他们或外借、或丢失、或撕毁,只半年时间,我的小人书便消失了一大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做新房子,搬了家,昔日那只不起眼的小书箱不见了,那些一天天积攒下来的小人书被彻底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前年,去安徽游玩,在一个名叫小起的古镇上,有全套小人书《三国演义》出售,叫价380元,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在江湾的地摊上,我在为数不多的小人书中挑选了《戴手铐的旅客》和《保密局的枪声》两本。回来后,我一天看三至四本,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近,我无意在“百度”中发现了小人书的电子版,每天下班后或双休日,我如同蜜蜂见了花朵,爬在上面贪婪地“吮吸”起来。一个人静坐书房,眼前,抗日、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建国初期火热的劳动场面等情景一页页被翻过,脑海中少年时期的一幕幕不断浮现出来,满屋子都是怀旧的空气,唏嘘感叹岁月易逝的同时,心湖之水在澎湃,心中充盈了再会“老朋友”的喜悦、重拾美好心境的满足和幸福。
小人书在我心中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成长的日子,我着魔地购买和收集小人书,并不是为了收藏,只是把它当作一扇门,那里面有山外的世界,有许许多多我们不曾见到的人和新鲜事物。在我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机智勇敢的高玉宝、雨来、海娃等少年英雄形象如高擎的火把,荡涤着我的心灵,开启着少年的蒙昧,点燃了我的心灯,曾激励着我勇敢冷静,脚踏实地,奋勇前行。
难忘儿时小人书,它是我难以割舍的少年梦。
标签:小人书,少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