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把书看成上帝

作者:彭召伍  2015-12-14

  已故的着名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说过:“上帝已经死亡,世界觉得此事十分严重。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那个虚设的上帝走了,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不是还有书在吗?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依托。何不将书看成是上帝?而且这是可以与我们平等对话的可亲可爱的上帝。”


  细细想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在寂寥无依的夜晚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全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对书毫无保留地倾诉。在和书的平等对话中得到它的指引。一本书,就是黑暗中的一道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为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万家灯火的港湾。


  “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重肃穆的感觉中得到书的神谕”,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把读书作如此近乎诗化的赞美,也有“读书便是一切,读书就是一切”深层含意。


  单纯的读书是不能够达到完满的境界,还要有人生的经验来垫底。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越能读好。古往今来,但凡读书读得好的人,在人生的经验方面,都不是简单的人。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而读书的成效,又转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如此这般,书读得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书是为获求自己需要得到知识,向成功的一条捷径。热衷于追求知识的人和已厌倦一切、只想找一本书来消磨时光的人,二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读书读出一种兴趣,不只是一个习惯问题,也是对耐心和毅力的培养和提升。


  读书还得有所讲究。有讲究才能把书读好。读书应该有停顿,在停顿中去思考和回味已经读过的东西。当然,大众的阅读没有必要这样。大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了俗众读书的本意。而读书人的阅读,虽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或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是带着联想与思考。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建立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在当今知识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把读书看成一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听别人说那本书不错,还没读过皮毛就连连说好,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读书法根本达不到唯我所用的目的。


  古时候,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清代中期的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一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大多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就是读书的大忌。


  我爱读书,但算不上是真正的读书之人。对于读书,我受益颇多。这篇文章的形成,似乎有些矛盾。但本意有两点:一是为读书竭尽赞美之辞。二是说不是所有的书和所有的读书人,都能配得上如此赞美。


  把书看成上帝,时刻充满敬意,就会其乐无穷;把读书当做一种爱好、一种享受、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便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快乐有益的事情。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陕西地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