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家书》读后拾零

作者:彭召伍  2016-01-13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历来为人所敬仰;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


  初读《板桥家书》有些费劲,但很多东西还是不难让人理解。《板桥家书》中,他更多的是展示了自己对家乡父老、民意民情的深切关注与体恤悲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生敬佩,叹服于这位“芝麻官”的善良宽厚和高风亮节。


  由于郑板桥有过“舆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经历,在范县做官上任,他拿到第一笔俸银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远方的穷苦乡亲。他在家书中写道:“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藴头将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争吵,每念一及,含泪欲落也”。此类话语质朴温情,真实道白,触动人心。读到此处我已是泪流满面了。


  郑板桥不仅在家书中如此感慨,还付之行动,自掏腰包,资助相邻。他再三嘱咐家人:“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一并连姓氏、住址、各家贫苦状况,都记得清清楚楚,交代俱全。他说“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通过字里行间和他的为人为官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那种爱民之情不是“做秀”,而是发自肺腑的。


  作为常人,在读过《板桥家书》后,不仅对他的人格、胸襟肃然起敬,而且对他更有一份理解和尊重。他有过许多波折,从24岁考中秀才,直到50岁才任县令。走上仕途后,他曾刻下一枚闲章,自嘲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要闯过科举这一关,的确很难。正是因为他有过曲折的人生经历,他才更加注重教育孩子:“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而且一再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能伤贫家之子、寡妇之儿的尊严,“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心怀仁慈的郑板桥,为人想得如此周到、细致,对读书人厚爱到如此小心的地步,其心中那份柔软与温情,着实令人感动。


  由贫穷潦倒的农民到成为中年以后的朝廷命官,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的人了,但他却始终深爱着劳苦大众。他深情地表达过:“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告诫家人:“新招佃地人,必须持之以礼。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容他”。郑板桥对老百姓的关怀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到无比地温暖和亲切。在同一家书中,他还嘱托家人:“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读完这些家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看其行。郑板桥那古道热肠和对人的体贴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纵观郑板桥的艺术人生,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我们都不难看出,所有作品都是“墨点无多泪点多”,其体现形式已在家书中显现得淋漓尽致。郑板桥在家书所体现的民本思想与悲悯情怀,是那样的温暖而富有张力。透过薄薄的纸页,穿个历史的尘埃,我湿润的眼睛仿佛看到郑板桥那双饱经风霜的慈悲目光,从虚心有节、刚正不阿的墨竹丛中,深情地投向家乡、投向民间。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陕西地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