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出一波接一波的热议。这一信号,意味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国有企业扭亏脱困、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三问“工匠精神”,将其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精益求精。就是注重细节,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一件产品或事情做到极致。二是一丝不苟。就是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不投机取巧,严控质量,严格标准。三是持久专注。就是执着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具备良好的耐力和韧性,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敬业专业。就是工作有方向性,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勇敢的追求卓越。
有数据证明: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其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具有——“工匠精神”。譬如:瑞士制表工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他们的这种职业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凭着这种凝神专注的工匠精神,让瑞士手表得以享誉全球、成为经典。当然,古往今来,中国从不乏巧夺天工的名匠。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应当深思和警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须远离浮躁、投机,少一些“山寨”,多一些“精品”,才能将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制造强国。
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从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到,许多的人和事,较为普遍的充斥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味道。许多企业盲目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眼前利益,往往忽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往往在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利好时,顺风顺水的成长、发展,但是,一旦遭遇经济寒流、形势逆转时,往往会一下陷入泥潭,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的企业需要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但是市场的竞争向来是血淋淋的,我们的需要正视这一事实。所以,企业需要工匠精神,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在“十三五”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不妨坚守“工匠精神”,用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念,不断培育企业技能人才,大胆实施技术创新,打磨好企业安身立命的利器。
应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当前,企业脱困转型、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发扬光大“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PK机制的运用,唯才是举,让员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热爱工作,充满激情。二是为员工成才创造条件。应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多元化培训手段,切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使他们有企业归宿感。三是科学制定激励机制。平衡人才的价值与价格因素,实行按岗取酬、按绩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四是融入企业文化理念,广泛开展技能比武、工种状元选拔、业务竞赛,还可以建立劳模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五是加强企业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多些人性化管理思路,对人才多一些宽容与鼓励,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六是企业管理者要运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奖惩分明,宽严相济,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求实创新,不断进取,形成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在国企改革发展的路上,需要我们平心静气的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与继承,在“五大发展理论”的科学指引下,积极努力的实践,在“十三五”规划的蓝图下发扬光大,将“工匠精神”进行到底!
标签: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