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往事都已随风逐流,但唯有一种记忆让我至今难忘。
曾记得,在我五岁那年,一个大雪风飞的晚上,父亲拿着一张《巴彦淖尔日报》从施工现场回来,他指着一张黑白文字相间的照片告诉我,这是他们前几天电力抢修时的照片,上报纸啦!看着父亲自豪地样子,我心里好羡慕啊!
父母喜欢读书看报,有事没事总从单位里拿些废旧报纸读。那时候交流物流速度慢,许多报纸阅读时效性不是很强,《巴彦淖尔日报》我们独受青睐,无论从编辑、印刷、还是分发速度都非常快捷。父母总喜欢读报纸给我们听,虽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听不懂里面的时事政治,但对里面的小故事、小诗歌特别感兴趣。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自已读报了,遇到自已喜欢的图片或文字就把它剪下来,然后把这些美文、美图贴在一个小本子上 。在我心中曾有一个梦想,期待着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用文字记录电力人的艰辛,用光影子捕捉美好的瞬间。
带着文学梦想的追求;带着对记者职业的羡慕,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我依然选择文科。上大学后,投缘的兴趣爱好,让我如鱼得水,学校创建的文学小报我积极参加,写诗弄画少不了我的身影,儿时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近了。
曾记得,我大学毕业后,上班的第一天领导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让我写一篇《上岗心得》,当天,我向领导上交了第一封人生答卷。第二天,领导通知我到办公室从事新闻写作工作。从此,我与文字结下一生情缘。由于工作的需求,我与《巴彦淖尔日报》的情缘更近了。
那时候《黄河晚报》作为《巴彦淖尔日报》的一个子媒体乍然初开,这个显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报纸深受我们喜欢。于是,我报着试一试的想法,顺着报纸上的投稿地址发过去,没想到我的文章刊登了。那一夜的激动让我彻夜难眠;那些日子的开心让我仿佛再次体验了高考重举的轻松与释怀。没想到一个月过后,我竟然收到报社寄来的稿费,虽然只有十块钱,但我幸福满满,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拿稿费;第一次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的一角;第一次让我体验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岁月流金,光阴如梭, 而如今我已上班16个年头了,16年来我经历了《黄河晚报》到《巴彦淖尔晚报》的变迁;经历了传统媒体到多媒体的发展与壮大。十多年来,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2011年,我在自治区宣传部、自治区总工会举办的“铁马杯”文学作品中获三等奖;2012年,我取得《内蒙古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2015年10月,我撰写的《新常态下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实践与思考》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开展的“经济新常态与内蒙古发展”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2017年我撰写的《河套平源的破茧蝶变》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宣传内蒙古奖”中获三等奖等荣誉。
十多年来,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熬过了无数日日夜夜,无论春夏秋冬始终笔耕不辍;十年多来,我的文字功底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从小篇幅走向了大篇幅。我的名字从《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晚报》活跃在《内蒙古日报》、《国家电网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报刊。
望着那一张张鲜红奖章,捧着那一个沉重的奖杯,但我始终不会忘记童年与《巴彦淖尔日报》那一幕的情缘。一张报纸、一个鲜活的生命相遇,我们就这样互相陪伴着、相互成就着。而如今,《巴彦淖尔晚报》在《巴彦淖尔日报》政治沃土上已扎根发芽60周年了,60年艰辛与努力,欢笑与泪水,风雨与荣光,她成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巴彦淖尔晚报》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让我对您说声:谢谢,感谢《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晚报》给予我文学成长的平台;感谢报社的编辑老师们,是您们辛勤的付出成就了我的现在; 感谢那些默默注观我们的读者朋友们,是您们的鼓励与关怀让我走的更远!未来的我仍将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继续读报、继续学习、继续收获、继续感动……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巴彦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