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忆母亲

作者:程耿  2020-10-27

  10月26日是母亲的忌日,我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匆匆来到老人家的墓地。

  坟墓前,松柏青翠欲滴。从坟场到母亲的坟头上,百草丰茂。我把祭品放在一边,清理杂草,坟头添土,把整个坟场收拾得干净整洁。

  祭拜开始,双膝跪在坟前燃烧纸钱。火焰中,我慢慢地把纸钱投入火中,轻声对着母亲说到,妈,儿子看你来了,你把钱收着……

  看着焚烧后满天飞舞的纸灰,想着她的音容笑貌,想着她身前的点点滴滴,记忆长河,激起了层层涟漪……

  母亲生于1928年12月25日(冬月十四),她一生生下了十个孩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只留下我们兄妹四人。

  2003年的今天,母亲离我们而去,走完了她那值得回忆的75个春秋。

  母亲走了,就在去世的前一天,她嘱托我的父亲说:……我走后,不要为难孩子们了,他们都是吃“国家饭”的,还是按政策办,一心火葬。她撤回了多年搁在心里要“土葬”的想法,永远都是那么的体贴子女。

  母亲生于封建社会,对“火葬”政策从骨子里是很有抵触的,如果不是顾虑孩子们的前程,她绝对不会作岀这样的选择的。记得去火化的那天,为了让老人体面的去。哥哥让在县民政局工作的战友开来一辆全新的殡葬车。可是当将母亲的遗体装上车后,车子却启不动了。

  天呐,这新车提回来才几天功夫。司机急得直冒汗,查来看去又找不出问题。村里的长辈们说,这是老人“显灵”她不想去火化呀。

  后来,我们全家人齐跪车前,一面焚烧纸钱,一面叩头叮咛后。殡葬车马上又恢复了正常。这件奇怪的事情至今还让全村人念念不忘。

  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家里家外十分忙碌。那时,我的爸爸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她的肩上。

  六十年代初,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在那个年代,有不少的家庭里因承受不了生活压力,只好将孩子送人或抛弃,可是母亲却像母鸡护小鸡一样照护着我们,心甘情愿担起了孩子们的守护神。每天利用干集体活休息的时间挖野菜回来给我们充饥,想尽办法让一家人吃饱肚子。

  为了让我们上学,她经常是女干男工,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挣工分。记得有一次生产队挖水沟,按劳力分工,论挖沟的长度记工分。她一个人硬是把我们全家人口的活全部揽了过来,白天没干完,晚上接着干,直到月亮升得老高才回家,双手满是裂开的血泡,鲜血流淌……

  母亲有着宽厚仁慈、屈已待人的好品行。在生活中,每当遭到伤害时,总是将伤痛埋进心底独自承受,默不作声地到祖宗的坟前哭诉。

  有一次,哥哥与队长的孩子打架,本是孩子间的事,队长竞然冲到我家动手打了哥哥。为了安慰哥哥,母亲出工时迟到了,当天记工分时队长扣了母亲半天工。母亲知道后,满腹屈难独自来到祖父的坟前失声痛哭,尽情宣泄心里积怨和委屈……那一次,她哭得非常伤心,两眼红肿,如同熟透了的桃子。人一下子也憔悴了许多。

  烟消气散,回到家里又象往事一样,做饭、喂猪,若无其事地忙开了。将这些伤痛埋进心底独自承受。

  在无穷无尽的记忆长河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中学时,母亲写给我的那份“描募”书信。

  在我读初一时,语文课的郑老师根据课题要求,每位家长给子女写一封励志向上的书信,为了激励家长积极参加,老师表示对参与的家长将发放特别记念品。这消息传开后全班一片哗然。

  星期六回到家中,我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她听后叹了一口气说:唉,可惜我没读书……

  妈妈生于旧社会,舅爷的家庭也很贫困,别谈妈妈就是舅爷也只念过几四年书,教会妈妈能写出自己的姓名,以防出外办事处处求人代劳。

  星期二下午,又轮到上语文课了,一阵铃声,郑老师左臂挟着讲义夹,右手举着几封信件高兴地登上了讲台。

  “同学们,这几天我己收到了三位家长写给学生的信,他们是:王加加、程耿……” 大家欢迎三位同学上台领信。

  “我-----” 我惊讶地失声喊道。

  “是的,你妈妈昨晚冒雨摸黑送到学校来了。”

  见我犯傻的样子,郑老师将妈妈写给我的信双手递了过来。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信封,上面没有收信人的地址、只在收信人姓名中间歪歪斜斜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急急忙忙地拆开信封,一张叠成“田”字形的白纸飘然落下,我小心翼翼地抚平信纸一道歪歪斜斜的字展现在我的眼前:程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吕加喜

  我只得眼前一阵模糊,一股热泪从心底喷涌而出……

  后来听母亲讲,为了不让我留下遗憾,让我也能拿到“记念品” ,她在我书房桌面墙上找到哥哥抄录写给我的:“程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主席为孩子们留下的格言。从星期日到星期一,她盯着字反复“描募” ,最终选出了自认为写得最满意的一张,装进了信封。又利用晚上不必岀工干活的间隙,披风斗雨提着马灯,徒步十二公里将信交给了班主任。

  作为一个女人,母亲最英明之处不仅仅是支持我们兄弟们求学深造,令人敬重的是她有着超前的思维,勒紧裤带送妹妹上学。当时,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压根儿没有送女孩子上学的家庭,女孩子上完小学就帮父母种地、放牛,然后就等着嫁人。

  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母亲省吃俭用,坚决送妹妹读完了高中。

  正是母亲的“明智”选择和艰辛付出才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母亲性格和蔼,待人宽厚。她经常教育我们“要多做好事,好人有好报。”

  母亲出殡时,从别人的哭声中,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母亲是非常善良的人,当时家里本来就困难,她常常把父亲休假带回的白糖、冰糖等食品,自家省吃俭用,只要村里哪家有病痛和不舒服的人,她便包上一勺子送上门去。久而久之,整个墩子的人对她念念不忘。

  我们这个小组共有五十多户人家,四个姓族,分别居住在四个湾子里。程姓是最大的宗族,平时红白喜事,程姓历来没有与其他几个姓族来往。就我母亲出殡的那天,四个湾子里的老老小小都自发地赶来为她送行,山上山下站满了人……这样破天荒的场景令全家人感激涕零,倍加寒泉之思。

  每年母亲的忌日临近,晚上我总是梦中见到她蹒跚而来,面带泪珠,话语悲咽,仿佛有永远说不完的思念与牵挂……每当我醒来,发觉枕巾早已湿了一片。

  母亲多次告诫我们:“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发达,只要你们能为人民做好事,能为社会作贡献,我就知足了!”

  母亲虽没念过书,但教给了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从母亲那里我们学会了善良和诚信,积累了无穷的财富,受益终生。

  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敬爱的母亲,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只是生活中离开了我们,在精神世界中,您永远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世界里。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黄梅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