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不远处麦田里,堆着几个麦垛,辛勤的庄稼人收完麦子,正在进行下一茬玉米的播种,他们劳作的姿势依旧利索和老到。还是这个季节,四十年前,因工作调动,我从安徽皖南之地的安庆石化总厂公安处来到皖北蒙城我的家乡。我习惯了家乡生活、重峦叠嶂,眼前这广阔无垠的麦田犹如金色的海洋,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深深地吸引着我。
初期,正值麦子成熟。那时电力施工区域还地无一垅、路无一寸。为尽快开工,县供电公司上下特别是领导班子、负责征迁的同事们,急切的心情如夏日般炎热,大家“白加黑”“晴加雨”“磨破嘴加跑断腿”,抢时间,争主动。那段时间我也天天背着相机,跟着去现场采写报道。
印象最深的是,金黄色的麦田里穿梭着铁建蓝身影的画面。那是公司组织人员帮助当地缺少劳动力的农户赶在下雨前抢收麦子的场景。记得那会儿,天刚蒙蒙亮,同事们早早来到麦地。他们有的头戴草帽,手拿木镰刀,俯身弯腰,在割麦子;有的和村民们一起把割好的麦子捆扎成堆。不等烈日当空,大家早已汗流浃背,脸通红通红,但望着金色的麦浪,闻着新鲜的麦香,大家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已然忘却了疲惫,你追我赶,像在比赛。
那年月,别看有的国网电力人快到了退休的年纪,可他挥起镰刀,不一会儿就赶在了村民前头,遥遥领先,那架势让在场所有人都佩服。休息间隙,我兴冲冲跑过去试了试用镰刀割麦子,这时在一旁的他,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笑容,说道:“员工,一看你就没下地干过活儿,来,我教你。”他边示范边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吃饭的。没当兵之前,我也是干农活的好把式。瞅瞅,现在又派上用场啦!还有不管干啥,脚踩在地上,心里才踏实。”
听完他的话,我马上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也是名老公安,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帮着家里干农活,后来从事公安兵。退休后,在离家几公里外的荒地上,他开垦了一块地,种起了蔬菜。每次我从工地回家,他自己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就成了我的“盘中菜”,他还时不时“炫耀”一番。有一次,他骑着电动车准备出门,我问道:“爸,这么早,你干啥去呀?”他说,“天热,我惦记着地里的油菜,早点儿去浇水,别旱死了。”我忍不住抱怨起来,“您说您,天天早出晚归,锄地挑水施肥,累得腰酸背疼的,这么费事,还不如直接去菜市场买呢!”父亲一脸严肃地对我说:“那能一样吗?你不懂。”说完,他就骑着电动车走了。望着他的背影,我直摇头,唉,固执的父亲。
现在想来,我似乎有点懂了。自古以来,我们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播种、耕耘、收获,这是一种剪不断的土地情结,也是一种奋斗与回馈。有篇文章对此描述得很贴切,文中说老百姓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
也许,父辈所经历的,是我们曾经或现在都无法理解的某种情怀和精神。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总会在某个瞬间打动我们,激励我们,就像这个收获与播种的季节。当风再次吹过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我清楚地听到耕耘的呐喊声和脚步声,阔步向前吧,让我们不负好时节,不负脚下的土地。(王帅)
标签:王帅,蒙城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