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包子浓香是年味

作者:王帅  2025-01-12

  在我的农村老家,平时一般不蒸包子。但春节前一定会蒸包子,正如俗语所说:“二十八,把面发”。大意是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发面团、蒸包子。

  蒸包子大有讲究,应算是年前一件大事了。面发酵的好坏意味着来年收成好坏,发酵越好预示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有“发财”“发家”之意;“蒸”寓意“蒸蒸日上”。

  头一天就将面粉、温水与老酵头搅和好。上世纪70-80年代农村未通电,更谈不上增温设备,就用棉被捂上,让其慢慢发酵。馅也要提前准备好,食材都是自家种植或养殖的,有萝卜丝、糯米饭、豆沙、雪菜肉丝等。豆沙馅有点费时,需将赤豆浸泡、煮烂,然后分批次包裹在纱布中,挤压出糊状的豆沙,倒掉残渣。再将豆沙放入锅中加油、糖翻炒,去掉过多的水分。

  蒸包子的这天可热闹啦,几户人家拼在一起做包子,互相帮忙。揉面是力气活,一般由男人去做,将发酵好的面加入适量食碱拌匀,时不时捶几下,揪下一截,看看筋道不筋道。做包子是母亲的拿手活儿,只见她左手托着包子皮,右手拿着小勺将馅舀到皮上,左手旋转、右手迅速捏成褶,那协调自如的手法令人眼花缭乱。一道道褶子细密均匀,一个个包子宛如一朵朵绽放的花。

  头天晚上父母亲就关照我们,蒸包子时不许说“坏了”“瘪了”之类不吉利的话。所以,当天都管住嘴不乱说话。土灶台上是口大铁锅,柴火是树桩一类的大柴,架起来烧,火旺蒸汽足。等水烧开后,将包子一笼一笼在锅上转几圈,这叫“上气”,目的是让包子先“发”一下,尔后再一起蒸。一次能蒸五六笼,每蒸几分钟就要“翻笼”,把最下面的那笼放到最上面,调换位置。这样受热均匀,包子吃起来松软。

  不到半小时,包子出笼,顿时热气腾腾,满屋雾气,氤氲中香气扑鼻,弥漫着面粉的麦香、豆沙馅的甜香、菜肉馅的鲜香。乡亲们脸上露出了欢喜和满足感,说笑间充满和睦、喜庆气氛。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感觉天也没那么冷,生活已“蒸蒸日上”了。

  这时,我们把刚出笼倒扣在大竹匾中的包子逐个翻身,并争着去点红、点绿。这也是有讲究的,一来是讨个好彩头;二来是区分一下包子的馅。

  我最喜欢吃地皮菜馅的包子。纯天然的地皮菜,加入腌制的雪里蕻,佐以豆腐、葱花、生姜末做成的包子,一口下去,唇齿留香,洋溢的是田野风味。家家用稻箩装包子,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包子吃完了,年也过完了。

  现在老家仍延续这习俗,母亲每年会让我带包子回城,放在冰柜可以储存好长时间。我时常捧一碗粥,吃几口香喷喷的包子,那滋味胜过珍馐美味。特别是吃到地皮菜馅时,听窗外几声鸟鸣,回忆无忧无虑的儿时,追忆有趣的往事,顿感乡村田野清风满怀,闲情自在。

  如今,包子品种多样,而我独爱老家土灶台蒸出的包子,有嚼劲、有田园气息、有乡愁记忆,更饱含家的温情和浓浓的年味。(王帅)

   

来源:农村电气化信息网

标签:王帅,蒙城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