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2022年10月31日上午,作为千里汉江上的首条过江隧道、襄阳第一条城市快速路,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正式开通,襄阳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这一重大好消息通过媒介不胫而走。
隧道离我家不远,作为一名地道襄阳人,我顿感无比兴奋与高兴。它的开通更加拉近了襄阳市区与区距离的同时,大家的出行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流经襄阳的汉江,将古襄阳城分为襄城与樊城,在江面上连接两城的最初只有一座铁路和公路共用大桥一汉江大桥,它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在1991年秋,因我家住樊城,而所上学校在襄城,所以每次上学或放学时,总是要搭乘公交车往返于家与学校,受桥面宽度所限,过江的公交路线只有二、三条,就算是当时安排的是加长版的公交车(两节车箱,中间有连接处),公交车车上往往是挤满了人, 车慢悠悠又晃悠悠的在路上行驶,上了桥、过了江,去一趟学校大概需要40分钟的时间,那个年代出租车尚未出现,是不得不坐又不得不挤。
还记得在1992年5月1日上午,居住于汉江两岸的襄阳人们终于盼来了第二座大桥的通车,它是一座公路大桥即长虹大桥,开通那天的一大早,与刚毕业不久的三、四位初中同学,我们一起相邀步行来到现场,现场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我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大家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
一晃几十年过去,在这几十年里,汉江上先后又建起了鱼梁洲大桥、卧龙大桥、凤雏大桥、东津大桥等,为便于记忆,襄阳人按通车时间先后,习惯性排序叫它们一桥、二桥、三桥...
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下班时的重要交通工具便是自行车,凤凰、飞鸽、野马牌自行车是当时翘楚,当时家中条件有限,为方便我上下班,有天在节假日,父母带着我来到桥头一商场选购了一辆自行车(时代久远已忘了牌子),虽不是品牌,但结实耐用,一骑便是六、七年。
一年四季里,骑自行车上下班,单位与家的距离需骑上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骑车怕刮风和雨雪天,如遇刮风,虽是天晴,但灰尘、风沙、树木果毛等让人睁不开眼,鼻腔难耐,自己给自个儿配个墨镜戴上算是当时的最时髦的防护;如遇下雨,穿上雨衣骑行于上下班途中,回来后,常常像是刚洗了把脸,鞋子裤腿儿处像是刚从河里拔出来似的,现在想来也是另番滋味且一言难尽。
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风和日丽里,在闲来无事时,自行车也要进行保养,一要擦拭,二要膏油,三要上拧(拧零件螺丝),不然就会应验了那句“车上哪都响,就是铃不响。
2002年以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襄阳路面上行驶的小汽车日益增多,考驾照买私家车的也越来越多,在风里雨里骑着自行车看着别人开着车从自己身边驶过,甚是羡慕但又不敢想。
在2007年,随着公司搬入离家更远的新址,看着兜里有了余钱,一向对机械不感兴趣的我也鼓起勇气考取了驾照而后买了辆小汽车,开私家车上下班,风吹不到,夏日也晒不到,雨淋不到,心里那个安逸。
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此时大家开始注重锻炼身体了,一大部分人又骑起自行车进行户内或户外健身锻炼。(何锋)
标签:何锋,襄阳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