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当晨雾不再是轻薄的纱,而是在枝头凝结成细碎的冰晶,当风里添了几分凉意,掠过林间便扬起满地金黄,寒露,便踏着清寂的脚步,悄然登场了。
这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年中首个带“寒”字的日子。它不像立秋那样带着夏末的余温,也不似霜降那般凛冽,它更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轻轻叩响季节的门扉,宣告深秋的正式来临。
清晨,天地间弥漫着一层薄薄的寒气。远山如黛,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近观草木,每一片叶子上都缀满了晶莹的露珠,那露珠在晨光熹微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像是谁不小心撒落的碎钻。一阵微风拂过,叶片轻轻颤动,露珠便顺着叶脉缓缓滑落,“嘀嗒”一声坠入泥土,那轻响虽微,却仿佛能穿透寂静的晨,在人心头泛起一圈淡淡的涟漪。
田野间,稻谷早已收割完毕,留下的稻茬整齐地排列着,在寒风中静默。田埂上的野草褪去了盛夏的浓绿,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黄,却依然倔强地伸展着枝叶,与这清冷的秋景抗争。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田埂上,啄食着残留的谷粒,叽叽喳喳的叫声,为这萧瑟的田野增添了几分生机。
乡村树林里,更是一番热闹后的沉静。枫树的叶子红得似火,燃烧着最后的热情;银杏的叶子黄得如金,在阳光下璀璨夺目;而松柏则依旧保持着苍翠,成为这秋日里一抹坚定的绿。秋风穿梭在林间,吹动着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季节的故事。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咔嚓”的轻响,那是秋天独有的声音。
这般清寂而又绚烂的秋景,自然逃不过诗人的眼睛。唐宋的诗人们,将这一滴寒露、一阵秋风、一片落叶,都捕捉进平仄的韵律里。他们或登高望远,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或把酒临风,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或静立窗前,品味“空田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闲适。那些凝结着寒露清苦与秋日温情的诗句,被酿成了一坛坛醇厚的诗酒,历经千百年的时光沉淀,愈发香醇。
如今,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诗卷,读着“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读着“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仿佛依然能触摸到那滴寒露的冰凉,感受到那阵秋风的清爽,看到那片秋叶的静美。寒露虽寒,却寒得有诗意;秋景虽寂,却寂得有韵味。在这个节气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的馈赠,更能在诗文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品味那份穿越千年的清苦与温情。
露染秋光,诗韵悠长。这滴寒露,这阵秋风,这片秋叶,连同那些不朽的诗篇,都将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温润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灵。(王帅 过传武 孙静)
标签:王帅,蒙城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