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抱愧山西
本网记者 杨雅洁
平遥古城 管永生摄
2006年春,阔别历史舞台多年的晋商传奇再现———并非现实中的奇迹,而是缘于一部名为《乔家大院》电视剧的热播。
明清年间,晋商纵横捭阖,富甲天下,称雄中国商界近五百年,曾一度掌控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祖先的荣光,令今天的“老西儿”备感自豪,却也不免尴尬。顶着“煤炭大省”的名号,山西却远离辉煌很多年,留给世界一个“观念滞后、经济欠发达”的模糊背影,不复晋商当年雄风。
近年来,山西煤老板“一夜暴富”的形象横空出世,但更凸显了当地煤农二元经济结构的简单、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及贫富差距的巨大。来自外界的目光不乏艳羡,却缺少敬重。
山西,在黄土地上暗自反思,在黑色煤尘中期待突围。
有专家将山西的落后,归结为国家政策扶持不够。在政策导向至关重要的年代,任何一个区域的崛起跟当时的政策导向是有绝对关系的,因为政策往往体现出改革创新的思想。而山西,先是眼巴巴地遥望“沿海开发”、“振兴东北”,接着又与“西部大开发”擦肩而过,一步步地慢了下来。
处在国家能源格局中心位置的山西,很少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遑论受益?
从地图上看,山西地处全国中部,黄河打此流过,却几乎没有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经过这里。历史上,尧舜禹皆出于此,晋商“汇通天下”的金融总部设立于此,如今却见不到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市场,经济文化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几乎为零。工业方面,我国的第一台洗衣机、电冰箱都诞生于此,原本在全国占一席之地的机械、纺织、钢铁工业如今已元气大伤,高科技产业更是乏善可陈。曾经让山西骄傲的煤炭资源,随着掠夺式开采和特殊时期的体制及政策等因素,已经难以支撑其未来发展。山西在今日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令人唏嘘。
“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余秋雨曾写下《抱愧山西》,试图解读这个曾经“海内最富”省份的坎坷足迹与精神架构。
因“民多而田少”,山西人迈出了“走西口”的第一步,离家在外谋生创业;因讲究“诚信”,姿态开放,晋商将事业发展到极致,衣锦荣归;而因时局动荡,战乱纷起,晋商在辛亥革命后终于走向衰落,风光不再。
2005年刚过,山西电视台播出《山西记忆》———一档类似“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的节目。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百度网总裁李彦宏的当选。这位互联网风云人物,让三晋老乡们深感“为山西人争了一口气”,被树为“新晋商”的代表人物。
骄傲的背后还是尴尬。李彦宏生于山西,却并非在山西本土创业,他的事业成就与他的故乡之间并无太多必然联系。更为尴尬的是,李彦宏所代表和倡导的知识经济,正是山西所欠缺的,抑或是未受重视的,既未成规模,也鲜见品牌。
抛开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抱愧山西”的应该是山西人自己。“保守”、“小富既安”、“不思大进取”、“官本位”等都是山西人必须尽快撕去的标签。
沉睡已久的黄土地开始酝酿求新求变的渴望。今年初,山西省人大代表以少见的全票通过于幼军当选省长,把这个曾任深圳市长的不会喝醋的南方人留在醋乡,期望能给山西带来新活力,把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干劲儿一起带到山西。
在矿井巷道中摸索多年的山西,渐渐看到突围的曙光。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西,指出了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不久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正式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新一轮发展机遇终于来临。
如何谋划山西新战略?于幼军绘出蓝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综合高效发展、和谐文明发展的道路,努力使山西从资源能源大省、煤炭生产大省转化为资源、能源强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
春风扬绿,煤尘将散,山西一路走好。
煤电共举 山西突围“黑色梦境”
本网记者 杨雅洁
李京蜀 摄
2005年底,当上任不久的山西省代省长于幼军结束基层调研之旅,回到省政府的办公桌前时,一份由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主持撰写的报告《山西电力工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递到了他的面前。
“这份报告很及时,于省长很认真地看了,并接受了一些观点,在之后出台的《山西电力‘十一五’规划》中有所体现,如支持电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和谐环境等。”王抒祥坦言。
其实,无论是新来者,还是当地人,都已经意识到:山西这个能源大省正处于一个大转折时期———“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山西“十一五”开端的重要口号。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煤炭、电力将何去何从,分外受到关注。
毕竟,山西煤电能源不仅支撑着当地经济,也支持着全国。
爱恨煤炭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清初学者顾祖禹三百年前说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更鲜明地体现在能源领域。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山西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炭、1/17的火电,长期以来,作为最大的输煤、输电省份,以平价调出的方式,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
而煤炭对于山西来说,是一场爱恨交织、苦乐自知的“黑色梦境”。
也许在其他省看来,山西是幸运的,煤炭资源庞大得足以支撑一个省的经济。可偏偏这种资源又并非取之不尽。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过去长期粗放的开发方式和过度开采,造成了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山西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大省”是山西几十年来的代名词,但也造成了山西经济结构的缺陷。因为这种定位的潜台词是,全省所有的项目投资都向能源倾斜,其他的甚至可以忽略。多年来,煤炭工业的单一发展,已经给山西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隐患,特别是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尽管近两年由于煤炭涨价,山西GDP和财政收入在全国位次前移,但主要经济指标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在周边和中部省份也处于偏后位置。
如何强化能源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在“中部崛起”中夺得先机?这艘“能源航母”面临着该往何处转向的抉择。
去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具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既要为满足全国能源需求做出贡献,又要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为山西的能源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山西对自身经济结构调整认知得以升华。实施煤炭开发集约化、规模化,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重,已成为实现山西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到2010年,四大传统产业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800亿~2000亿元。
煤炭价格放开政策的出台,使山西在力图转向时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力量,坚定了驶出“有量无价”旋涡的航向。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祯介绍,“十一五”期间,山西原则上实现煤炭产能产量“零”增长,将更加注重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综合高效发展,由过去的新建为主,转向以整合改造为主。
煤电共举
据统计,2005年山西全省煤炭产量达到5.5亿吨,其中外调出省4亿吨。大量输出煤炭的同时,山西省内的煤矸石堆存量已达10亿吨,每年还新增8000万吨;洗中煤也大量增加,将占到煤炭总产量的10%左右。交通运输矛盾、环保压力成为输煤面临的“瓶颈”。
在山西建设大型煤电基地,成为多方共识。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型火电机组就地实现煤电转换,就地消化洗中煤和煤矸石,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轻交通运输和环境压力。另一方面,火电机组可以通过先进环保技术,减轻煤炭开采和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建设大煤电基地还能够促进电力结构调整和电源布局优化,有效遏制煤耗高、污染重、效率低、技术落后的小火电无序发展。
汾水悠悠,鲜见盈涨。水一度成为建设大煤电基地的疑问所在,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山西之长在煤,之短在水。
据考察,尽管山西整体缺水,但不少地区水资源相对富余。如晋东南地区的沁河、滹沱河、漳河等,均可通过控制性工程增加供水;再加上全省每年煤矿废水排出量约4亿立方米,只要搞好中水利用,机组全部采用大容量空冷,就可满足8000万千瓦机组用水。综合考虑全省水资源,即使电力行业用水指标仍按2000年的5.2亿立方米计算,理论上可满足1.03亿千瓦装机需要。显然,山西具有建设大煤电基地的良好条件。
去年底,五大发电集团中惟一没有“染指”山西的华电集团,将沁源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空冷机组煤电一体化工程的初可研报告送至山西省发改委。如果该项目获批上马,将成为山西历史上最大的火电项目和单机容量最大的煤电联营项目。
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发展思路,山西提高了能源产业的准入门槛。山西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许一青介绍,“在建设新型能源基地过程中,山西能源要体现三个转变: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由生产单一初级产品向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转变;由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据悉,至2010年,山西全省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800万千瓦,比2005年装机容量翻一番。
电网升级
三晋大地上,铁塔银线纵横有序,滚滚电流畅行无阻。而一头缺电一头新增装机的现实压力,催促着电网加快建设步伐。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山西全省电力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伴随着山西被正式纳入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电力的服务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王抒祥分析认为,外送电是山西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我国水火电资源和用电负荷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电能必须从西部和北部大规模输送到中东部地区,才能有效平衡电力供应问题。按照负荷预测,2020年之前,华北的京津冀、山东、华中和华东地区将有多达1.35亿千瓦的煤电市场空间,其中70%左右需要从外输送。山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的外送电源点距离上述地区较近,输电距离在300~900千米,属于经济合理输送范围,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到2010年全省外送装机容量将达到2200万千瓦。
山西由“输煤为主”向“输煤与输电并举,以输电为主”的战略转变,对山西电网的外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山西电网欠账多,相对落后。概括来说,就是主网薄弱,配网落后,农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在国家电网公司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电网强筋健骨的“处方”已经开出:“十一五”期间,按照建设“三级电网”的方向,投资122亿元建设晋东南至湖北荆门一百万伏特高压示范工程,完善山西电网九条对外输电的500千伏通道,提升山西电力外送能力;投资210亿元建设省内主网及城市配电网,新增500千伏变压器14台/1075万千伏安、线路1706千米,新增220千伏变压器78台/1230万千伏安、线路2551千米,形成以500千伏为省网主网架、220千伏为市网主网架的六个区域电网,从而实现500千伏“南北双回、两个环网”;继续投入资金50亿元完善农村电网,重点实施“户户通电”、农村排灌用电设施改造等工程,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能源山西找到了突围“黑色梦境”的出口。尽管“崛起”之路漫长,但求索中的每一次转向,无疑值得期待。
输电为主 能源大省的未来选择
——访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
本网记者 杨雅洁 杨菽向 祁文运
李京蜀 摄
能源大省山西输出煤炭,也输出电力。电力作为山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既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保证内需和扩大外送,是山西省电力公司要挑稳的两副重担。
“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上任一年多的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相信实干。之前在国家电网公司任职的履历,让王抒祥在展望山西电力发展前景时更具全局性眼光,更能把山西电力的发展置于全国能源优化配置的一盘棋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把握。
记者:您来山西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当地电力发展状况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您认为下一步山西电力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王抒祥: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加快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电力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去年7月份,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具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既要为满足全国能源需求做出贡献,又要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为山西的能源发展提出了要求。根据全国能源布局和经济发展需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煤电并重、输电为主的战略,在满足省内用电的同时,积极扩大外送,把更多优质的电力输送到中部和东部,有效缓解全国煤电油运紧张局面,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山西是能源大省,作为主要能源之一的电力对当地经济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里?
王抒祥:现在,煤炭和电力都已经成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今后的发展,无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好,还是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也好,都离不开发展电力。
记者:山西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将如何推动?有哪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王抒祥: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合理的输配电价为支撑。用于电网建设的输配电价合理走出去,电网企业就可以在发展中筹集资本金,争取银行贷款,然后通过合理电价还款,这样就构成了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市配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发展应该得到国家更加明确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农村电网改造,解决的是农民公平用电权的问题,解决的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问题,但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记者:据说一些用电大客户希望上马自备电厂,您如何看待自备电厂现象?
王抒祥:根据目前情况,自备电厂大多是容量小、能耗高的小机组,这些小机组煤耗高达800克/千瓦时,是60万千瓦大机组300克/千瓦时的2.6倍;水耗高达0.4立方米/秒·万千瓦,是60万大机组的0.18立方米/秒·万千瓦的2.2倍。此外,小机组建设分散,单位容量的占地面积是60万大机组的几十倍;且无脱硫、废水处理等基本环保设施,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尤其是自备电厂通过发展自供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维持高耗能产业,同时逃避大工业用户对排灌、化肥等农业生产用电的电价平抑责任,既严重扰乱了电力市场,也不符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记者:山西省已经被国家纳入“中部崛起”战略当中,当地政府对电力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王抒祥:山西省政府对电力公司的整体工作是很满意的,特别是在去年缺电情况下,我们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经济正常运行。新上任的于幼军省长希望我们找市场多卖电,尤其向省外多卖电。山西必须打通电力通道,比如通过特高压,多卖电给华中、华东,通过强大的西电东送北通道,向华北、山东、河北送电。山西更希望建设煤电基地,打能源牌。每吨煤用来发电所创造的价值,与单纯出售相比,是4∶1,对山西来说,输煤输电,谁更合适,不言自明。所以,山西整体经济必须打资源优势这张牌,资源优势必须打发展大电力这张牌,发展电力必须打电力外输这张牌。毕竟山西的高科技产业不是很多,支柱企业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煤炭、靠电力来支撑。
记者:在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后,山西怎样才能扩大向省外输电规模?
王抒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需求将不断增长。山西建设大煤电基地不仅是为了满足省内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向外输送。因为大煤电基地的电量,靠省内市场乃至华北区域市场都难以消纳,必须通过跨大区、跨流域,大规模、大范围的增加外送电量,在华东、华中市场内实现平衡和互济。这就要扩大山西的向外输电能力,必须加快建设电压等级更高、网架结构更强、资源配置规模更大的特高压电网,进一步强化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可见,建设特高压电网是解决山西外输电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关系着山西电力的协调发展,也事关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是落实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
记者:当初来山西时,您是否给自己定下过目标,打算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留下怎样的足迹?
王抒祥:我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认真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光明磊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育才一方,全身心地融入到山西经济和山西电力发展之中,坚决做到“干事、干净”。任期内,与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坚持立足“三个定位”(节约型社会、特高压电网、新型能源基地)、建设“三级电网”(融入特高压、联系华北电网、坚强省内电网)、开拓“三个市场”(开拓全国市场、巩固华北市场、规范省内市场)的发展方向,通过“三步走”措施(基础管理年、争创一流年、争先创优年),扎实推进“211”工程(“2”指“双五百”工程,每年投产220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和线路超过500万千伏安和500公里;两个“1”分别是到2008年公司售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同业对标进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前10名),努力推动山西电网和山西省电力公司和谐快速发展。
标签:经济,电力,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