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宁夏第一个电厂——银川电厂

  2006-07-26

1980年7月,大武口电厂至银川新城变电站的武新线22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
图为新城220KV变电站的户外设备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电力事业极为落后,封闭落后的旧银川,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没有电的概念。每到夜晚,旧银川城除了新华街、柳树巷街道和几家大的商号、饭馆、戏园子、马公馆有几处昏暗的灯光外,其它大街小巷都是漆黑一片,人们点着洋蜡、油灯度过一个个漆黑的夜晚。直到1949年银川解放后,宁夏省委、省政府把银川人民生活用电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创业,1951年初,筹建银川电厂,(今新城电影院后银川电力修造厂院内)1952年底正式向银川城发电,从而彻底结束了银川市少电缺电的历史。而今,宁夏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走过70多年的漫长历史。1948年4月,14岁就在“宁夏电灯公司”当学徒,银川解放后,曾参加宁夏第一个电厂———银川电厂的亲历创建者,自治区电力局原生产处处长何兴业向记者讲述了宁夏发电历史及建设银川电厂的来龙去脉和艰难创业历程。

何兴业老人向记者讲述银川电厂历史。 李明成摄

 旧银川照明———洋蜡油灯

何兴业老人回忆说,旧银川起步有电,人们首先要追忆当年旧银川的绅士富商们,是他们开创了宁夏发电史。那时,旧银川的富商们都经常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进货购物,大城市夜晚街道的流光色彩和商家店铺霓虹灯的闪烁,使富商们大开眼界。对比旧银川城,商号、店铺土木结构,破烂不堪不说,每到傍晚还要点着洋蜡、油灯营业,商业氛围和营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富商们相互交流,深有同感,于是,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在旧银川集资入股,办个发电公司,来改变一下旧银川城的无电历史。经过多次酝酿协商,1934年,由宁夏商会带头,动员旧银川的富商豪绅和晋商八大家入股,成立“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大家集资5万元从北京购来清朝慈禧太后在皇宫内用过的一台旧发电机。民国宁夏省政府的省财政厅厅长赵文府、省建设厅厅长李翰园、省政府交际处处长李振国、宁夏省银行行长李云祥、省参议马青山等政府要员也都积极支持这一兴省利民的发电公司,几人入股资金达10万银元。就这样,民国宁夏省的第一个“电灯公司”在省政府和绅士富商共同努力下成立,并正式发电。公司位置在今银川商都处,电灯公司机房内装有大小型发动机各一台,总电表一台。容量75千瓦大型发电机,负荷以每盏灯15瓦计算,发电量最多不超过5000盏,供省城银川内商户照明用电。容量25千瓦维爱小型发电机,发电机负荷小,是专供马鸿逵大公馆用电的。“宁夏电灯公司”属官商合办企业。该公司股金省银行官股占50%%,商会和绅士富商入股占50%%,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马鸿逵对电灯公司非常重视,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公司下设正、副经理各一人,负责日常生产。第一任经理为柴兰亭。

银川人第一次看到电

何兴业清楚地记得,电灯公司第一天向旧银川城发电时,全城老百姓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傍晚,都不约而同拥向柳树巷、新华街街头,驻足观看这个从来都没见过的洋玩意儿。电灯泡发出来的微弱灯光,让久居旧银川的人,第一次见到了电。马鸿逵大公馆(今羊肉街口信义市场位置)的供电线路是由专线直接拉到电灯公司的,这一天晚上,公馆里的楼亭榭台,灯火通明,马鸿逵好不惬意,请来戏班子,为电灯公司开业发电、公馆通电,助兴添彩。但是,好景不长,发电机运转一段时间后,由于购来的发电机早已老化,时转时停,无法保证正常供电。一天夜晚,马鸿逵正在新华街戏园子看秦腔,突然停电,顿时,戏场漆黑一片,看戏的人乱作一团,纷纷尖叫,马鸿逵以为有人要行刺于他,惊慌失措,于是在卫兵的护卫下回到马公馆。事后,叫来公司经理柴兰亭,问何原因,柴兰亭回答说,是电灯公司发电机功率小,天天都在超负荷运转,由此造成线路断电。马鸿逵不满地说:“你这个经理咋当的,设备老化不会再去买吗?”柴兰亭点头应允,1936年初,“宁夏电灯公司”筹措资金,又从北京购进一台35马力单缸卧式煤气机和修理好的25千瓦日本产旧发电机,公司为了保证马公馆全天供电,成立了供电专机组,负责马公馆供电。马鸿逵甚为高兴,赞扬电灯公司。同时,也为民国宁夏省政府办公室和省政府四大厅、八大处的高官家里通了电。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民国宁夏省政府3个月发不了薪水,马鸿逵军政人员家中拖欠电费的事情不断,有的还私接电线乱拉灯,干着偷鸡摸狗的偷电行为,加之当时社会物价飞涨,发电所需的油和炭奇缺,价格昂贵,以致造成电灯公司成本加大、入不敷出,职工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有时甚至陷入购买原料都没有资金的困境。公司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难以维继,由于困难重重,公司无力再购置新的发电设备,原有的发电设备又故障不断,无配件替换维修,因而,电灯公司被迫停产。作为公司董事长的马鸿逵看到如此境况,又气又恼,于是,命令省政府拨银购置更好的发电设备。1947年,电灯公司派技术人员,又从北京购进一台200马力柴油机改装的60马力煤气机和100千瓦美国产旧发电机。这在国内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发电机器。新的发电机经过组装试调后性能完好,运转正常,发电功率也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电力也比较充足,除了为新华街、柳树巷街道和几家大的商号、饭馆、戏园子及马公馆、军政人员供电外,电灯公司还扩大了向旧银川城的供电范围,一些手工业的老板和有中等收入的家庭也都向电灯公司申请用电,截止到1949年9月,旧银川城居民家庭用电户为431户,15瓦电灯泡有1673只,其中,马公馆用电和灯泡为最多。1949年9月,银川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准备破坏电灯公司设备,何兴业和20多名工人组成护厂队,拿起棍棒,昼夜坚守工厂,特务们来到工厂实施破坏,他们在大门口用人墙守住大门和特务们进行殊死搏斗,用生命和大无畏精神保护工厂,直到9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进城,工人们终于把一个完整的工厂交给了人民政府,同年10月,“宁夏电灯公司”改名为“宁夏人民电厂”。

银川电厂的历史作用

改名后的“宁夏人民电厂”,由银川市军管会接管,军管会派杨桂山、张金寿、毕聚德为该厂军代表,全面负责电厂工作。解放后不久的的银川,由于城市用电量急增,原有的发电量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用电需求。鉴于现状,1950年初,“宁夏人民电厂”从上海购进容量15千瓦、45千瓦、100千瓦船用发电机三台。同时,对银川城的旧配电网络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更换了城市全部电杆和线路,从而保证了党、政、军机关办公和居民用电。为了保证银川人民的米面粮油供应,银川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宁夏人民电厂”迁往“宁夏人民面粉厂”,在银川南关合并成立“银川电面米油厂”。电面米油厂设有四个车间:有发电车间、碾米车间、磨面车间和榨油车间。新成立的电面米油厂集发电、磨面、碾米、榨油于一体,有了充足的电力,仅磨面产量就逐步提高,每日产量达到2000袋(每袋25公斤),基本保证了解放初期银川3万多人的吃粮问题,为银川的社会稳定、人心所向,发挥出历史的重要作用。电面米油厂还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忘我工作,发挥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也是宁夏电力企业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随着银川解放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银川市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工业,筹建银川毛纺厂、银川汽车修理厂。如何保证这两座新建厂的用电,同时,还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一些小企业、小作坊、老字号店铺和居民的用电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因为电面米油厂的发电能力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1951年初,银川市人民政府决定把电面米油厂的电力设备从该厂分离出去,投资在新城建设宁夏第一座电厂———银川电厂。银川电厂占地20多亩,建设者们在一片沼泽湖泊和杂草丛生的烂泥塘里打井勘测,吃住在工地,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广大建设者怀着对改变银川电力事业落后面貌的赤诚之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1952年底,银川电厂竣工,安装的第一台500千瓦汽轮发电机试机成功,并正式发电。这是银川人民生活当中的一件大喜事,宁夏省委、省政府、银川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银川市各届人士及数千名群众前去祝贺。银川电厂的建成,新增发电设备总容量达728.63千瓦,年发电量达45.15万千瓦,不仅满足了银川工业和城市用电,同时还为石嘴山、大武口等地供电。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开创了宁夏电力事业的新时期,这一年,青铜峡水电厂开工建设,1959年9月,中卫电厂建成投产发电,1959年12月,石嘴山发电厂投产发电,1960年11月,银川电厂和石嘴山发电厂并网。随着宁夏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由于银川电厂的发电总容量日渐弱小,耗能高,成本大,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1964年,银川电厂正式停产停电,从而完成了银川电厂12年的历史使命。

 

标签:宁夏,电厂,银川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