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电改五周年:高速发展的云南电力支柱产业及其影响
2007-12-24
<P>自2002年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云南电力产业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无论是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还是电网规模、产值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电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P>
<P>2002年12月,国家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重组和拆分,组建五大发电企业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掀开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序幕。云南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对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云电集团进行重组,将其资产分别划归华能、华电、国电等集团,使全省形成了以华能、华电、国电、大唐等发电集团为主的电能运营及开发商,以云电集团为主的省内输配销电网运营商,以地方电力企业作为补充的电力产业新格局。2004年11月,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电网公司,隶属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全面完成。电力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个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电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装机容量巨幅增加</STRONG></P>
<P>在这5年时间里,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45万千瓦,1978年为130.40万千瓦,2000年为768.8万千瓦,2002年为920万千瓦。2003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达1040万千瓦。200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再上新台阶,9月就突破2000万千瓦。四年时间里新增的电力装机容量超过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的总和。电力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推动了全省发电量的大幅增加,大大缓解了云南电力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了我省电力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投资突飞猛进</STRONG></P>
<P>1979~1985年期间,全省电力投资累计为13.5亿元,年均不足2亿元。“八五”期间电力投资达69.66亿元,年均投资达13.9亿元。“九五”期间电力投资达166.9亿元,年均投资达33.4亿元。“十五”期间电力工业投资达723.8亿元,年均投资达144.8亿元。2006年全省电力工业投资达4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为23%。2006年的投资是“十五”期间年均投资的3倍。2007年上半年全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近50%,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4.6%。电力投资的增加,使一批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煤电资源和新能源得到开发,促进了电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大大改善了全省电力的生产环境和发展条件,使一批重大电力高新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电力资产和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结构不断优化</STRONG></P>
<P>2002年以来,全省在大力发展水电的同时,加强了煤电的调节功能,大力发展了一批火电项目,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使全省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火电的匹配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省装机容量中,水电占65.9%,火电占34.1%。2006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1854.3万千瓦,其中水电1012.6万千瓦,占54.6%,火电841.7万千瓦,占45.4%。当年新增投运发电装机容量达550万千瓦,其中水电190万千瓦,火电360万千瓦,投产火电装机容量超过了水电。水电火电的互补发展,促进了全省电力的洪枯调节和互补,提高了全省电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全省电力朝着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上大压小”迈出坚实步伐</STRONG></P>
<P>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云南电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行“上大压小”政策,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强化节能调度和需求测管理,使云南电力进入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时代。全省不仅加快淘汰了一批能耗高的火电机组,到2010年全省将关停小火电机组105.03万千瓦,而且开工建设了曲靖电厂二期、宣威电厂六期、昆明二电厂一期、滇东电厂等大型火电项目以及小湾、溪洛渡、糯扎渡、向家坝等大型和巨型水电项目,并开工建设了中小水电项目806万千瓦。云南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以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和超高压电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输送电损失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全省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通过“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减少了省外、国外相关地区的废物、废气、废水排放量,改善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P>
<P align=center><STRONG>“全省一张网”基本形成</STRONG></P>
<P>电力体制改革前,全省电网各自为政,电力资源不能优化,地方电力产业发展受阻。但自电力体制改革5年来,云南电网建设高歌猛进。“九五”期间,云南电网投资总额为65.68亿元,而2006年一年的电网投资就达62.8亿元,预计2007年将超过70亿元,使云南电网等级和规模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已形成环绕昆明和曲靖的“日”字型500千伏骨干单环网络,220千伏电网已连接全省各个州市,“全省一张网”的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各州市电力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各州市电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本上解决了“窝电”现象,促进了各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城乡电网改造大规模推进</STRONG></P>
<P>1998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请示报告。云南从1999年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2003年8月云南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在蒙自启动。由此,云南大规模地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在最近5年的时间里,云南投入了127.8亿元资金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城市“蜘蛛网”渐成历史,已有45个县实现了同网同价,450多万农户、2000多万农民受益。村通电率从2002年的98.7%上升到99.12%,农户通电率从2002年的92.5%上升到95.58%。城乡电网的改造,不仅解决了十多万人的用电问题,电力文明成果得到更多人共享,而且促进了全省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支持了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西电东送”大幅度增加</STRONG></P>
<P>云南自1993年8月正式向广东送电,迈出了“西电东送”步伐。2002年全省向广东送电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6.1%。2003年6月云电送粤最高负荷达160万千瓦,到2006年“西电东送”规模达280万千瓦,当年送电量达107.27亿千瓦时。随着2007年9月500千伏云南罗平至广西百色第二回交流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云电送粤的规模达到319万千瓦,已有5条电力高速公路送电广东,这不仅为2010年实现790万千瓦送粤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云南电力支柱产业开辟了广阔市场,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极大地支持了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云电外送”开创了第四经济大通道</STRONG></P>
<P>电力大通道被喻为是继公路、铁路、航空之后的第四经济大通道,可为云南扩大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云南电网公司打通了从河口到越南老街的110千伏电压等级送电,开创了中国电力“走出去”的先河,架起了第四经济大通道。之后,云南电网公司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投入,高速建成了一条又一条电力国际大通道,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三条220千伏和三条110千伏向越南送电的电力国际大通道,2006年云电送越量达7.61亿千瓦时,比2004年送越电量4900万千瓦时增长14.5倍。2007年1-10月云电送越量达20.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至年底累计可向越送电35亿千瓦时。与此同时,对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电力合作也在推进之中。云电外送的实施,有效地开拓了国外电力市场,拉动了电力设备、技术、电工产品、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的国际合作和能源开发,促进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电力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电力联网工程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精神。</P>
<P>此外,云南电力科研、电力技术、电力管理、电力设备制造、电力人才培养及电力“走出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2006年全省电力工业产值达385亿元,云南电网销售收入达233亿元,这不仅使云南电力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同时,云南电力支柱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电力与经济的融合,改善了云南的投资环境,扩大了云南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了云南与东盟国家的友谊,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云南在全国的作用和地位。由此,我们相信,随着云南电力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对云南、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P>
<P> </P>
标签:电改,云南电力,支柱产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