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主任
嘉 宾:
叶奇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陆佑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坝委员会主任、原水利部部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晏志勇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舒印彪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谢振华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谭建生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副总经理
罗毅芳 国家电监会华中监管局副局长
王思强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电力行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电力规划的滞后,再加上电源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各种电力新技术的出现,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电力行业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那么,这个新规划如何在依靠市场自身运作和依赖政府进行调控、引导之间找准平衡?对于环保的原则,制订规划时应该如何把握比较合适?而对一些新的电力技术,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对待?6月13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齐聚京郊蟒山,对这些电力发展中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探讨,并为我国的电力发展规划出谋献策。
杜祥琬:中国的能源事业如何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已经一年多,对此也进行过多次探讨。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对我国的电力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同志准备了《关于对我国电力发展规划的建议》的初稿,我们先请他发言。
电力发展规划的建议
舒印彪:电力发展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这份讨论稿(指《关于对我国电力发展规划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建议。我先对这份建议做一个介绍。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电力统一规划的必要性。电力工业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电力不能大规模储存,发、输、供、用四个环节必须同时完成,因此电网和电源需要统一规划。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也导致了电力工业必须规划以避免大起大落。另外,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和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逆向分布的特点也要求加强对电力的统一规划。
第二,必须着力解决当前电力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受局部和短期利益驱使,电源领域存在争抢资源的现象,这给电网规划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力、煤炭和运输部门在制定各自的规划时沟通不够,规划编制缺乏全面系统科学论证。另外,规划执行实施不力,随意性较大。火电行业出现了许多规划外项目,风电领域也有地方政府化整为零审批的势头。
第三,应该加强研究电力规划相关的重大问题。未来我国电力使用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正在加速,燃煤发电效率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电力负荷需求分布不均衡,因此对于电力需求预测、电力结构调整、电力布局优化等问题都需要加强研究。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中国电网将成为世界上电网等级最高、网架结构最复杂的特大型电网,如何保障特高压电网的安全性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目前,我国在发电和输电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和前瞻技术研究。合理、经济利用周边国家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开展跨国电力合作,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开发和环保压力,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值得认真对待。最后,积极开展电价政策的研究有助于疏导我国的电价矛盾,促进电网健康发展,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
第四,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1.建立电力发展规划管理体制。2.建立规划评估机制。3.电力规划研究工作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原则。
杜祥琬:今天的讨论以这份报告作为基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以市场机制为主,但不能盲目依赖市场
谢振华:原来的电力规划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做出的,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改变,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经济的原则。但是统一的规划是必要的,这样才能避免跑马占地的现象,才能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在电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把握市场经济的原则。
陆佑楣:电力规划还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完全用计划的思维进行规划没有任何可行性。例如农村用电,就应该用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来解决。如果用大电网进行家家通电、村村通电,这种方式成本太高。充分利用当地的能源才是正确的选择,比如说云南等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能非常丰富,就应该充分地进行利用。所以电力的问题,还是要尽可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做到最合理地利用能源。
叶奇蓁:做电力发展规划的前期,我们还应该对需求进行规划。电力供应的大起大落可能与我们对需求的判断不准有关系,尤其是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对电力规划有巨大的影响。2008年钢铁行业总产量近6亿吨,出口近6000万吨,仅出口一项就与德国产量差不多,缺乏规划的行业出现了过热的现象。但实际上,我们出口的都是低端产品,而高端产品却需要进口。美国的匹兹堡过去是钢铁基地,现在主要进行特种钢的生产,高烟囱已经越来越少。如果前期对需求不做好预测,电力规划难以做好。
谭建生:对于市场的引导必须加强。例如风电行业的过热现象就很不正常。现在的很多风电企业都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企业进入风电制造领域后就知道,其实他们做的很多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果这样风电市场就变成了概念炒作。这对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智能电网的概念很含糊,但也应在规划中体现
谢振华:在电力发展规划建议里应该加入一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原则。虽然传统电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但是这个概念现在还很混沌、含糊。它应该有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智能化、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尽管对于所谓“智能电网”的概念有很多看法,但在我们的电网规划中加入一个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原则,对于未来的环保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大有好处。
舒印彪:虽然奥巴马最近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很多IT企业也都加入其中,如思科、谷歌等,但对于智能电网的真正含义,现在还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示范工程运行160多天,也已经度过高温和大负荷考验,如果能再度过最严酷的7、8月,就将取得完全成功。
王思强:我最近参加了两个座谈会,第一个是在中央党校和美国G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一行的座谈,谈智能电网,但他们对这个概念并不很了解。第二个是和摩根大通代表团座谈,谈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但摩根大通对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也不完全认可。这些信号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
陆佑楣:电网是肯定要智能化的。在几十年前,每一个电站有一个载波电话,一个调度中心,也是提高效率的办法。现在时代不一样了,IT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要更多依靠数字化。数字化就是一个智能化的过程。智能化是一个手段,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能够合理充分利用电力资源。
水电领域:环保不能走极端
晏志勇:我认为,在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应该有序大力发展水电。主要在西北、西南地区征询规划,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等大型水电能源基地;在具备条件的其它地区,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站。抓紧开展建设西藏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水电能源基地规划认证工作。另外,根据核电、风电发展需要,应该研究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
最近大家对华电和华能的水电项目被叫停的事有很多说法。但是,环保部其实讲得很清楚,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在没被核准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截流,因此就暂停环评影响报告的审批。所以我非常奇怪怎么会有报道称“数十万亩良田将被淹没”。我这有一组数据:鲁地拉水电站,装机216万千瓦,淹没耕地31700亩,搬迁人口22600人;龙开口水电站,装机180万千瓦,淹没耕地4600亩,搬迁人口2000多。
陆佑楣:现在环保部门的消息出来后,媒体就开始炒作。其实我觉得这件事主要还是决策程序上的问题。像三峡工程的决策程序,前后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不太会走弯路。金沙江中游在深山峡谷里面,不但没有所谓“二十万亩良田”的问题,反而更应该通过水电站的建设改变这个地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再比如澜沧江(境外叫“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的流量只占百分之十五,大量的水资源都在下游。我们在上游修水库,不但不会影响下游,而且只会对下游有好处,可以使下游来水更均匀。现在很多报道都没有实事求是。
晏志勇:其实也不能怪公众和媒体,因为现在信息准确性不够。环境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每一个人类活动肯定要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空间来看待同一个人类活动,同一个专家也会得出不同结论。过去重庆出现大涝,许多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第二年,发生大旱,他们说原因还是三峡工程。所以说,对于环保、移民等容易引起社会共鸣的问题,信息的准确性就很重要。
陆佑楣:美国的《科学》杂志(Science)刊登过一篇所谓水库对地震影响的文章。但是水库只会影响到周围的地表,怎么会影响到十几公里深的地方?这都是一些很简单的科普道理,但现在就是很多错误的观念炒作得很厉害。怒江水资源2000万千瓦,移民很少,也不会对耕地有太多影响。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却坚守着怒江不能开发。极端不是好事,有这么一个说法,叫“极端的环保主义最后可能走向恐怖主义”。
对于水电开发,前期工作不能让开发商去做,会造成圈地圈水。前期工作应该由国家来控制——这个电源究竟要不要,做出这个决策以后,开发商再来投标。机制上还是要走市场经济的路。水电的麻烦就是环保和移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电价着手。电价应该按照市场机制成本来计算,这就需要考虑移民和环境的代价。
核电领域:发展应侧重内陆地区
叶奇蓁:核电发展策略要做积极的调整,改变现在核电站全部建在沿海的布局,应该加快内陆地区核电的发展。国际上核电站60%左右是在内陆,中国是特殊情况,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发展快,能源资源紧缺,所以沿海地区核电发展更快。现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内陆地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资源储藏情况,考虑发展核电的问题。例如,湖南、湖北、江西等内陆地区,就应该加快推进核电建设步伐。
谭建生:最近两三年,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上,在铀资源方面的国际合作上开展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地区政治、经济其实并不稳定,国家应该研究怎样保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尽量避免受政治动荡因素的影响。
总结:加强创新抢占电力技术制高点
王思强:奥巴马提出能源新政,给中国的能源发展带来了挑战。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创新,中国的电力技术创新如果不能抢占制高点,将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竞争中会非常被动。我们目前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存在短期行为、利益行为。例如太阳能技术就非常典型,国家财政更应该进行支持的其实是基础研发。不然两头在外,核心技术进口,产品出口,我国只进行耗能生产是很不划算的。
在科研院所改制后,一些重点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走向了企业化,这对于基础研发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很多科研单位迫于现实,只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二位,企业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很多不挣钱但其实具有前瞻性的国家项目,都淡出了他们的视野。
电力预测预警也非常重要,但是预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不能依靠企业,而是需要国家出面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村电力供应问题,把电网建得村村通是没有必要的。要探索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再加上储能技术,这是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在很偏远的地方建设电网,投资很大,效率不高,财政上也会损失。
杜祥琬:这个建议作为一个基本框架,结构上已经比较合适了,而且几位专家都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内容也进一步得到了充实。最后,我再补充几点:
第一,不仅应该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研究,电力供给预测问题同样重要。美国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全世界25%的能源,化成标煤的话,人均用量11.6吨,我国是2吨。如果中国以美国为标准,那么现在全世界能源100%都必须供应中国。所以说,是否应该以一个科学的供给来满足必要的需求,而不是用需求来牵引供给?
第二,用新的清洁能源改变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只是电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虽然到2050年,火电在总发电中的比例可能下降到40%。但即使如此,还是有20多亿吨标煤。所以,是不是要强调煤的洁净化?现在,一般的脱硫脱硝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另外还有IGCC技术和不太成熟的CCS等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煤的洁净化度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第三,要积极探讨科学的电力发展模式。应该将煤从其产地运到东部进行发电,还是应该在煤的产地发电后再输电?长距离运煤并不是好办法,用特高压输电效率更高。另外,分布式能源与作为骨干的电网怎样配合?这都是电力发展模式问题。
第四,要体现技术创新的能力对未来电力发展的影响、评估。例如在风能领域,最近利用新技术重新研究后的结果显示原来的一些数据是有问题的。过去的说法是“海上风能资源是陆上的三倍”,但考察后的结果显示结论恰好相反——“陆上的风能资源是海上的三倍”。原来的说法其实来自丹麦,因为这个国家陆地小,海岸线很长。总之,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要在规划中体现。
标签:电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