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极富挑战的试卷:持续扩散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发展遭遇严重困难。
这是一份不同凡响的答卷: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不仅使中国在险象环生的世界经济中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向好,而且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这是一份孕育希望的答卷: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是应对危机中更切身的体会、更广泛的共识,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变正在发生,希望开始升腾。
新旧矛盾交织,内外问题频现。即将过去的2009年,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订单直线下滑,生产全线告停,曾经繁忙的厂区变得空旷,我的头蒙了,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完了?”一年前突如其来的遭遇,至今还让浙江舟山的企业经营者侯俊鹏惊魂不定。
时光如梭。如今再访长三角,包括侯俊鹏的公司在内的成千上万家企业已经走出谷底,重现生机。而此时的中国经济,也已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复杂而艰难的复苏之路。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受金融危机导致的海外订单锐减这一直接影响,从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到中小城镇,企业关门歇业、工人下岗回家的景象随处可见。受此影响,用电量、投资额、利润、税收等一系列经济指标纷纷下滑。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速从2008年年中时的9%快速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6.1%,下滑之快实属罕见。
“让人深虑的是,我们不仅要应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还要面对发展模式转变的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室副主任杨洁认为。
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的衰减,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世界,已经不是以前的世界了。”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如此感慨。
如何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统筹全局,沉着应对,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付出了艰辛和智慧――
增投资。大量的中央新增投资、地方投资和由此带动的社会投资,以及数额更为庞大的金融机构贷款,源源不断投向经济建设发展第一线,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扩消费。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消费增长创出新高。
稳出口。出口退税等多项应急之策并举,使出口降幅收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提高。
保就业。从为企业减负到加强职业培训、举办招聘会,促就业的积极行动带来就业状况的明显改善。
增效益。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带来相关产业生产稳步上升,效益逐步改善。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
6.1%、7.9%、8.9%――从已经公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幅的数字看,这的确算得上一份亮丽的答卷。“总的形势比原来预料得要好,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形势非常严峻。相比全球来说,中国反应最快,力度最大,回升最早,增幅最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这样评价。
但让这份答卷更具亮色的,是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更具深刻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转变。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启示
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警醒我们,我们的发展必须从依靠投资、依靠要素的投入,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就业增加上来。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骤然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考验。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稳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增长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被党和政府列为首要任务。
但是,梳理应对危机的过程不难发现,党和政府在全力保增长的同时,更把它和扩消费、惠民生、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推进。
“这是一个完整的计划,兼顾当前和长远、运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并非为了GDP的增长而不惜代价、不顾一切,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紧密结合,是政府在投资行动上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但钱往哪里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寻找既能够拉动投资,又能够促进消费、惠及民生的项目,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2008年11月,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时,第一项就给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翻开随后的一系列投资“账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央新增投资大约5900亿元,大部分投向了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也就是路、水、电、气、房,还有环境保护和技术改造。
与此同时,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开。“从农村的情况看,政府的补贴、优惠,使这些消费政策迅速见效,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直接惠及百姓生活。”贵州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说。
――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这个冬天,在珠三角摸爬滚打20多年的企业老板陈锦波拿着手里的小家电订单感慨万千。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他们果断提升产品档次,曾经直线下降的订单量重新恢复上来。如今,展现在陈锦波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2009年伊始,中央果断密集出台了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船舶、纺织、有色金属、物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这些产业的冲击。这些规划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调整结构。中央明确提出,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并在技术改造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不久前,上海取消区县GDP排名的决定受到了广泛注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消散,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在这样一个时候,上海的举动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我们不是不要速度,关键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力气。”上海市市长韩正对此作了这样的注解。
“对GDP的重新审视,体现了我们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收获。”经济学家、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评价道。
――既保发展,又促改革,成为应对危机中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清晰脉络。
2009年5月,一项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中国全面启动。它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在应对危机的复杂环境中,中国要为亿万百姓构筑更加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网。与此同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等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
“关键环节、关键领域改革的推进,不仅能从体制机制上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且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催生出新的内生动力。”河南省副省长宋璇涛说。
认识源于探索,经验启示未来――
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着力强调了四个“必须”。这是一个大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更是经受洗礼之后的理念升华。
一份面向“后危机”时代的新答卷已经展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中国正以智慧、勇气和魄力筹划充满希望的未来
当全球经济复苏苗头初露时,迪拜债务危机、希腊主权信用危机等事件,又在以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方式发出警示:未来的经济复苏之路将不会平坦。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美国、欧盟家庭储蓄率的回升和消费率的下降,我国出口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考验,固有的发展模式正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今天的世界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历经危机的方式,从一个旧时代跨入到一个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带来对旧有模式和格局的抛弃,同时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最终为世界经济增长新格局和发展新方式的出现创造条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经历长达20多年的繁荣,就在于依靠了当时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改变甚至从根本上变革着传统产业,并让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今天之所以遭遇这样一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上一轮经济增长的科技动力已消耗殆尽。”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
摆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面前的,是这样一份新的试卷:挑战更多,但机遇也更多。
正是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敏锐观察,中央明确提出,今后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道艰难的考题。必须突破诸多体制障碍,完善鼓励创新的法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环顾世界,一些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已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在这场新一轮竞争中,中国不能落伍,必须有所作为。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两个转型升级已提上日程――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国家已经确定,2010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结构,增加消费,改善民生。
世界经济以一场百年一遇的危机,向全球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面对这份已经展开的新试卷,历经磨难洗礼的中国,完全有能力继续做出合格的答案。
标签:2009岁末,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