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中国应抢占国际低碳竞争主动权

作者:陈武  2010-01-13

随着全球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的增加,世界将逐步实现向低碳发展的转型,争取碳排放权将会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将日益凸显。据有关专家预测,碳市场将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并将逐步取代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碳货币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碳排放权已经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为了掌控国际低碳竞争的主动权,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和培育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加快研究和推进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建立。

目前,在碳交易市场方面,国际上较大的全球性碳交易所共有四个,即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在较早倡导低碳经济的发达国家;国内在2008年成立了三家有碳交易业务的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三家交易所从成立至今完成的碳交易业务都只有有限的几笔,而且交易规模也还很有限。

在碳金融体系方面,发达国家都在厉兵秣马,正在围绕碳减排权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在碳金融实践方面,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都开始了创新试验,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机构也不甘落后,韩国光州银行就已经推出了“碳银行”计划,试图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可用于日常消费的积分,并逐步形成涵盖全社会的“碳银行”体系。然而碳金融体系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极为落后,目前仅仅在探索“绿色信贷”方面开始做一些尝试,没有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

面对我国碳交易体系和碳金融体系的落后局面,为了使我国争取新一轮低碳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加快培育碳交易体系,使我国成为低碳世界的重要交易市场;必须加快研究和推进碳金融体系的建设,使我国成为新世纪的世界“碳金融中心”。

在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重在依托已有的三大交易所,构建全国各个区域、各个层次的交易体系,在形成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同时,逐步将北京、天津、上海三大交易所培育成与欧洲、英国、美国、澳洲四大交易所齐名的国际大型交易所,成为世界碳交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引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央行和几大商业银行要加紧研究并快速推出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新型金融产品体系,争取构建在世界碳金融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我国碳交易货币,研究由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构成的碳金融体系,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利益补偿机制。

(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工程师)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低碳竞争,主动权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