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碳议题大热。除一号提案锁定低碳经济外,民革、农工党、致公、台盟、全国工商联等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均将低碳经济作为提案关切的主题。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还包括消费领域及生活方式,对电力工业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提出挑战。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桥梁。
电力工业是减排重要主体
民革关于推进“绿色中国”建设的建议中提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是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预计到2050年,我国能源消耗在全球总消耗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
政协一号提案指出,发达国家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主要用于满足平稳增长的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化石能源供应。而我国在能源需求大幅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更多地以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满足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更具现实意义。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余音犹在,对中国来说,控制碳排放仍任重道远。两会开幕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考虑。
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研发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等方面,电力工业均是重点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指出,若2005~2030年平均GDP增速8.1%,且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量持续增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0年超过100亿吨。“中国作为发展最快大国的荣誉感,和作为污染物排放最多国家的压力感,历史地落在当代国人的肩上。”他建议实施节约、低碳战略,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如,分析中、小容量发电机组的建造消耗了多少能源,用高效发电机组替代需要多少年可以回收这些能源,以及这些机组在受端电网安全性上处于什么地位,并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决定关、停。
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要在高碳能源资源禀赋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电力工业是碳排放和减排的主体之一。全球火力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40%。而我国煤电机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绝大部分高效燃煤机组是近年投产的,大部分低效机组已淘汰,因而提高能效的总体潜力有限,其艰巨性不言而喻。
于日前成立的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心,旨在适应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日趋严峻的形势,促进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低碳健康发展。该中心主任王志轩认为,从控制温室气体产生,即“源”的角度看,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电力工业二氧化碳的相对减排(碳排放强度减少)到绝对量减排(碳总量减排),将是全社会最终实现总量减排的必由之路,尽管这条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
电力工业是通往“低碳”的桥梁
“低碳经济竞争主要反映在低碳技术竞争和国际碳市场主导权竞争两个方面,其中,低碳技术竞争将直接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博弈的格局和走向。”来自民革的一位委员指出,“十二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以低碳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我国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巨大压力的重要途径。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依据这一目标,清洁能源装机需要达到5.7亿千瓦。
可以说,我国迎来了向以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增发电结构转型的重大机遇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低碳技术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政协一号提案中说:近期应重点关注电网吸收可再生能源的调控、风电、页岩气等技术,同时密切跟踪智能电网、电动汽车、新型蓄电池等技术;远期应重点关注太阳能发电、核能等技术。
无论是一号提案的近期目标关注智能电网技术,还是远期愿景中为太阳能发电、核能技术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建设智能电网都是重要路径,也进一步证明了电力科学发展将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与载体。
在充分论证智能电网对解决风电消纳问题、提高风电利用效率和增加电网接纳风电能力的重要作用之后,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羡崇也建议,国家应将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工作体系,制定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推进其发展。
对于电力工业如何发挥通往低碳经济的桥梁作用,王志轩说,在企业层面,要通过将低品质的可再生能源转换为高品质的电能,从而实现广泛利用和精确控制;在循环经济的区域层面,电力既是资源流、能量流、资金流的中心,也是生态工业的心脏,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建立,能够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减排。在社会层面,电网企业是需求侧管理和运行的主体,通过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能促进全社会减排。他同时强调了促进电力行业内外联合,加强电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密切合作。同时要与能源行业加强合作,与煤炭、石油和其他行业紧密沟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标签:低碳经济,电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