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对话】新能源发展需要更好政策环境

作者:刘启明 彭源长 颜新华 赵栋 赫然 霍丽文  2010-03-17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 曹培玺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副省长 骆玉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王炳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小琳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汤文全
  全国人大代表、华能湖南分公司总经理 张建林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宁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
  全国政协常委、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汉元
  全国政协常委、河北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玉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迟福林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华泰集团董事长 李建华
  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亚太区总裁 张红力

编者按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发展新能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网特邀部分代表委员,就新能源发展政策环境,如何解决光伏发电、风电、核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对话。

发展新能源需制度护航

主持人: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向新能源产业聚集,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新能源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曹培玺、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建议国家通过立法解决新能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迟福林: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战略成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占领国际市场的新王牌,而我国经济的支柱目前都是高能耗产业,经济发展对高能耗资源依赖很高,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寻找新的、有别于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增长点,低碳技术是助力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从长远看,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国家应该从政策上大力扶持。

曹培玺:如何发展新能源呢?除了电力行业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通过立法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体系,加快各省区市新能源产业规划编制,制定配套电网规划,同时在财政、项目核准、电价、电费结算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创造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良好环境。

李小琳:应该把低碳发展作为我们的“国家行动”,制定低碳的“国家方案”以及阶段目标与优先行动的发展路线图,并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等相衔接,形成我国低碳发展蓝图。另外,要加快制定与低碳发展保持一致的国家产业政策,包括制定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刺激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企业在低碳领域积极投资;把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技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统筹实施,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李宁平: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国家今后的能源发展方向,建议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接入电网、远距离输电、配套调峰火电电源的建设和运营、电量消纳等方面出台相应补偿和激励政策,激发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开发和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

核电:搁置技术路线之争适度放开投资主体

主持人:我国核电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到今天,一直都被技术争论所困扰。这些技术争论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有其特定的意义,现在,这些争论还有意义吗?

王炳华:我国要成为核电强国,必须创造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产学研等方方面面。引进技术建成几个电站容易,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引进世界上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并付诸工程建设,在建的还有法国的EPR和M310改进型核电技术,以及俄罗斯VVER核电技术,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在发展核电和准备发展核电的国家都无法与我们的优势相比。但是,这些具有商业价值的建设项目和技术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集团,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整合产业资源,尽早从体制上做好准备,确保我国核电产业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核电体制改革既要充分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政府层面,应不断完善战略引导、管控和安全监督体系。在行业层面,应加快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同效应突出”的核电工业体系:一是要积极推进“多业主、专业化”的核电建设模式;二是建设独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三是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核电主要设备和重要付诸设备国产化能力。通过建设管理、电站运行和寿期服务以及核燃料循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

太阳能:创建中国特色的上网电价补贴机制

主持人:在去年3月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招标中,中广核能源公司牵头的联合体最终以1.09元/千瓦时的电价在这一项目的招标中胜出。当时,业内有企业认为这一上网电价有望成为光伏电站的标杆电价,到1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文内蒙古等西部省区,要求上报光伏电站项目,这意味着在出台全国统一标杆电价和继续一事一议的电站招标的选择中,决策层最终选择了更为保守的后者。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出台光伏上网电价政策是发展光伏产业的关键,适当的上网电价和政府补贴将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

刘汉元: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的核心瓶颈就是要解决上网电价的问题,上网电价一天不出,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就只能一天依靠出口,产能过剩、行业利润低就成为必然。因此,制定和实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事实证明,哪个国家率先制定了新能源上网电价和补贴政策,哪个国家的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就会快速。

我国可以采取“基本电价保底收购”的方式———实行国家对太阳能发电按照补贴性的上网电价全额收购,并以法律形式执行。补贴电价初期可根据地区光照条件差异,定为1.2元/千瓦时~1.5元/千瓦时,今后随着产业成熟度上升,规模效应显现,每隔三五年对价格进行一定调整。

骆玉林:现在就等着国家出台光伏电价了。在青海发展光伏产业,企业的积极性很高,根本不愁出现社会投资不到位、需要政府扶持补贴的情况。但是,迟迟不能出台的光伏电价,让众多企业不愿急于出手开建。核心问题还是国家愿意出多少钱补贴光伏的发展。

张红力:建议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制度。一是出台中央和地方合作的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计划;二是统一定价与竞标相结合;三是建立配额机制;四是进行太阳能发电项目融资。国家应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外国公司、基金承包等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并在融资过程中给以帮助。

王玉锁:解决光伏发电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上游电池生产和下游系统集成的成本下降。其中,上游生产环节是最重要的因素,较为可行的途径是通过推动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国产化来带动电池生产工艺的优化,以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进而实现电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风电:消纳问题仍是大难题

主持人:在今年的“两会”议案、提案、建议中,对风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的看法不约而同集中在了风电的消纳上。如农工党中央《关于合理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议》中就提到:“风电和光伏发电因为输出不稳定而难为区域电网企业接受,挫伤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张建林:近三年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达1217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已形成,支持风电建设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国内外企业投资中国风电建设的积极性很高。

风电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电网瓶颈制约、风电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此外,风力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特点,也给电力运行调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我们应当以战略眼光,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黄其励:目前,我国风能资源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电力负荷较少、电网薄弱,电力系统接纳能力问题已经成为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需要通过加强电网建设、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改善电源结构、提高风电机组技术水平、运用市场化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电力系统接纳风电的能力。此外,在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颁布前,原可再生能源法没有对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提出要求,风电上网电价是按照风能资源进行分区定价。由于对风电机组的技术先进性没有在电价中得到体现,风电开发商没有致力风电机组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不利于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尽快建立风电机组特性和风电场并网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以确保风电机组并网运行。建议电网企业参与风电发展规划的制定,以便为风电并网提前做好准备。依靠技术进步,运用电力市场机制,保障风电的全额收购。建议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以代表国家利益,集中全国力量、资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扫清障碍。

李建华:解决风电不稳定的问题关键在解决调峰电源。发展风电的地区需要配套的调峰电源,而现在最可靠的调峰电源仍然是火电。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展火电,不如在风电电源地发展火电。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减少煤炭运输,就地消化。

另外,风电源地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可以考虑布局一些高载能产业,这样可以减少电力的外运,减少电力外送过程中的损耗。

汤文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风电具有反调峰特性,系统调峰主要依靠水电或火电。风电大发展使电力系统调峰、调频、调压问题十分突出,而水电或火电调峰调频以及提供无功补偿都是有成本的,因此,有必要建立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为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补偿资金来源一种可是《可再生能源法》中提到的可再生能源基金,另一种是建立辅助服务市场,辅助服务平等分摊,不足部分付费购买。

李宁平:鉴于甘肃乃至西北的消纳能力极为有限,为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输电通道的利用率和输电经济效益,将风电、配套火电打捆输送,不仅可以提高输电线路利用率,而且能使受端能接收较为稳定的电力,减轻受端的环保压力。建议尽快建设特高压直流跨区输送通道,将酒泉区域电力送往消纳空间巨大的中东部地区使用。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对话,新能源,政策环境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