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一场大范围的降水给江西、湖南等省江、湖流域带来了近年少见的“桃花汛”。但全国水力发电量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华中网内电厂存煤情况其实并不乐观,仅为9天左右。
去年的冬天显得比往年更长。从去年11月开始,我国用电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缺电红色信号再度亮起,湖北、江西、重庆、山东、山西……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份出现供电紧张。湖北电网网内电厂存煤更是在1月份出现了近年来的最低值。与偏冷天气恰恰相反,我国经济持续呈现回暖态势,拉动发电量、供电量高位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墙”上,电煤供应紧张的色彩更加浓重。煤电运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死结。每年一到冬季,电网千方百计调度,铁路增加运力,港口加班装卸,车辆川流不息……“结”总可以暂时松一松,却从未解开。问题的根源,在于能源资源的配置方式。
春运的情景在许多人心中记忆犹新,这也是抢运电煤保春节用电的关键时段。2009年,全国产煤的近60%都通过铁路外运,占用的铁路运力超过一半。运力有限,再加上雨雪恶劣天气、价格波动等因素,煤电运紧张反复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国家电网公司的第一个特高压工程建设非常成功,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1月下旬,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这样评价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严重缺电的时刻,仅1月份前20天,特高压从山西输电约4亿千瓦时,有效弥补了湖北省电力供应缺口。
来看国家电网电力交易中心的统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010年1月输电交易电量13.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78%,均由华北送往华中,有效缓解了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冬季枯水期的用电紧张状况。第一季度交易电量34.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05%。
大多数供电紧张的省份都是煤炭受入地区。缺电的关键是缺煤,而不是缺机组。而且,这些省份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没有多少资源和环保空间留给就地增加发电机组特别是火电机组。
上海世博会已经开幕,天气与观众的热情一样火热。上海电网用电量有三分之一是外来电。除了现有的500千伏跨区、跨省线路,正在紧张开展各项调试的±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即将成为一条重要输电通道。
对中东部省份来说,煤与电,像两种为经济社会机体提供能量的食物:前者是老习惯,但“消化不良”且难以为继;后者干净方便,目前却没有高效率、大规模的输送渠道。
追溯“食物”产地西部、北部地区,输出煤与输出电,可与农业生产类比:煤是原始产品,即使可以“坐地涨价”也存在运输、保存等一系列成本和难题;电是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且可形成产业规模。电的送出,需要高速路。
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晋、陕、蒙、宁、新等地区,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8%。如果能够转变能源运输方式,促进电力产业布局调整,将是当地多元化发展的机遇。通过加大坑口电站建设力度,煤炭采掘业可以向下游产业延伸。输出电力产品,能提高当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回报率,增加就业机会。以山西省为例,输煤、输电对GDP的贡献比约为1∶6,就业拉动效应比大约为1∶2。
找到了死结的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破解。发展特高压电网是治本之策。
正在规划建设的西部和北部大型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距离中东部负荷中心地区800~3000千米。500千伏线路根本不能满足输出需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与500千伏线路相比,自然输送功率为5倍;同等条件下,电阻损耗仅为四分之一,单位输送容量走廊宽度为三分之一,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不足四分之三。在大规模、远距离输电上,特高压具有突出的技术、经济和环保优势。
眼下刚刚立夏,气温快速回升,电力迎峰度夏期近在眼前。中电联在4月底发布了第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其中分析西南地区罕见大旱严重削弱了原本丰沛的水电出力。当前大部分流域来水总体仍然偏枯,煤炭供应偏紧的状况则可能持续;并且,铁路运力目前对华中、西南等省份的电煤供应仍有制约。
现实让我们思考未来——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能源消费将继续旺盛增长,且不限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2012年将建成“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电网。锡盟—上海、陕北—长沙、雅安—上海、蒙西—潍坊,从这些起点和落点不难看出,大型煤电、水电等能源基地的资源将实现集约开发,并且“送得出,落得下”,东中部负荷中心则相当于获得了“空中电厂”。在这个输电地图中,特高压输电能力将超过5000万千瓦,每年可输送3000亿千瓦时电,相当于运煤1.5亿吨。煤电运紧张的怪圈有望不再出现。
2000多年前,绵延东西的丝绸之路穿越漠漠黄沙,开启了亚欧大陆之间商品、动植物物种和不同文化交流的时代。
今天,特高压工程架设起绿色的“天路”,连起大型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将开启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标签:特高压,煤电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