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IBM工商企业部能源与公用事业部总监郑军
曾经为多个国家的能源系统智能化提供过解决方案的IBM公司,因为看好中国“智能电网”强劲的市场潜力,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对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蓝色巨人”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记者采访了IBM工商企业部能源与公用事业部总监郑军先生。
记者:您认为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将给上游设备制造行业带来多大的市场?
郑军:根据有关资料估计,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995年的58478亿元增长为224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是9.37%;而同期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将由10103亿千瓦时增长为363000亿千瓦时,复合增长率达8.9%。这说明电力的发展充分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可以说充足的电力供应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中国智能电网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关注度全球最高,也提出了适应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与美国、欧洲等电力市场不同,中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强调整个电力供应价值链的智能化,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提供商,IBM正在努力致力于投入先进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与本地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提供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
记者:您能简要介绍一下IBM所认为的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
郑军:传统电网采用集中式的电力供应,很少或几乎无法实现对电力供应和需求的双向动态管理。也因为其他传统技术上的局限,造成电力在生产,传输和使用过程中损耗和浪费很大,全球每年因此损失的电力足以满足印度、德国和加拿大的电力需求。以美国为例,如果电网效率提高5%,其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减少了5300万辆汽车的燃料和温室气体排放。
与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看起来更像Internet(互联网),可以接入大量的分布式的清洁能源,并整合利用电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实现对电网更完整和深入的洞察,实现整个智能电网“生态系统”更好地实时决策。同时,对于电力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更有效的用电方式;对于电力公司,可以决定如何更好地管理电力和均衡负载;对于政府和社会,可以决定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最终,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效率、可靠性、灵活性,达到更高的智能化程度。
在全球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中,IBM希望在目前电网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层,利用传感器、智能表计、数字化控制装置和先进分析工具,实现从发电到最终用户的双向电能流的自动监视和控制。通过智能电网,电网公司能够优化电网整体性能、预防和减少停电、在故障时更快速地恢复供电,并可让用户更好管理用电需求和用电方式;各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被集成到智能电网中,并能够与各种分布式电源(比如电动汽车)进行交互。
记者:IBM曾经先后为多个能源企业提供电力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对于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意见?
郑军:IBM认为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电网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因此,在考虑智能电网时,要首先对电网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业务变革和管理变革要先行。不同的电力企业可以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路径走向智能电网,但都要面对如何用结构化的方法和决策框架找到自己实现智能电网的步骤和投资路线图,以及如何提供方法来衡量智能电网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绩效指标。
IBM智能电力解决方案在全球都有很多成功实践。早在2009年2月初,IBM就与马耳他政府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建立一个“智能公用系统”。马耳他全国2万只普通电表将换成与用户可互动的智能电表,以实现电网和供水系统的数字化。这是全球第一个全国性的智能电网。IBM还与丹麦DongEnergy公司合作,安装新型的智能远程监视和控制设备,对DongEnergy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DongEnergy公司因此预计减少停电时间25%~50%,节约电网投资90%。国际实践表明,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案,电网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智能电网进行裁剪和调整,以适合自己的情况。
今年3月,IBM在中国成立了“能源与公用事业解决方案中心”,开发了诸如管理及优化企业停电计划的“智能停电管理系统”、帮助电网企业优化建设改造投资计划的“智能电网评估与投资优化决策系统”、感知电网实时运行状态智能并辅助监管人员决策的“电网状态智能感知与报警系统”等。IBM希望作为一个技术的支持者,通过紧密的合作,服务中国的智能电网发展。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的设备制造水平能否支撑智能电网的高速发展?从长远来看对于设备企业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郑军:中国的设备制造业水平在现阶段已获得了显著提升,将能够为未来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保障。IBM希望与中国的相关业务伙伴共同合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智能电网”的先进理念真正在中国落地开花。
标签:智能电网,IBM,工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