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即将成立的央企电动车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
8月3日,发改委牵头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首度曝光,1000亿计划投资目标引起舆论哗然。根据草案:政府以将纯电动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在未来10年分两个阶段,换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根据推算,新能源汽车未来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代表的节能车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
为配合新能源汽车国家队组建,8月12日东风汽车集团抢先发布了酝酿已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明确第一批16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未来5年东风公司将陆续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而就在东风发布新能源战略后一天,国资委直属的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简称“普天海油”)在北京召开“普天海油电动轿车商业模式及配套动力电池自动快换系统技术专家评审会。”
普天海油是央企内部,来自传统汽车行业之外,投资新能源汽车最好的样本。普天海油是由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普天”)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共同出资于2009年8月注册成立,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整车系统、充电站建设及运营等业务领域。
“目前普天海油与长安、东风、一汽、上汽都有合作。”8月16日,普天海油董事会秘书杨敏告诉记者,“我们目前在推的是我们在国内首创的自动换电系统,希望借助央企联盟这个平台,与电池生产企业以及和整车企业合作,实现标准化对接。”
争夺充电站
为了迅速进入电动车领域,普天海油成立后即开始了一系列“合纵连横”。2009年底普天海油与众泰汽车签订协议,为华泰提供加电站网络系统技术和配套商业模式;众泰汽车按照普天海油要求,推出适合商业化运营的纯电动汽车。
今年7月底,普天集团总裁邢炜与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会见,希望与上汽在新能源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普天也在力推下属企业上海普天在参与世博会有关的新能源汽车运营系统示范工程活动的同时,争取参与建设充电站运营管理系统,并提供运营管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目前推出主要针对电动轿车的三分钟自动换电系统之外,在充电站建设方面,普天海油已经出资在深圳建立一个充电站,南方电网负责供电。“普天海油已经分别与20多个新能源试点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下半年,我们将以城市为单位,大范围开展充电站的建设。”杨敏表示。
与普天海油的热情同样高涨的央企,还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等。最新的消息显示,到今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将完成75个电动汽车充电站、6209个充电桩的建设。
根据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将于2015年建成1700座公共充电站和300万个交流充电桩。南方电网则借深圳这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已在去年12月建成首批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合计134个充电桩。
觊觎新能源的,不光是普天海油。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已与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公司,将主要利用中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的范围将逐步扩展到全市,未来还将扩展到天津和河北等地。
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预测,央企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必然趋势,“不排除资金和技术实力密集的航天、军工等大型央企的进入,包括充电站、电池、电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有三分之一技术和产品来自于传统汽车产业之外。”
电动车大跃进
即将成立的央企电动车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
国资委希望,通过联盟整合央企资源,形成合力。同时规范各企业职责,避免央企各自圈地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电和油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
“举例来讲,充电站建设在欧洲最成功的是法国电力,法国电力现在也是电动汽车系统最大的用户。法国电力目前与丰田合作,在欧洲各国以出租的方式运行丰田插电式Prius,这方面我们的国家电网是可以学习的。”
实际上,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只是央企新能源热潮中可能存在的现象之一,而急功近利所表现出来的盲目攀比,在电池领域更危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池专家告诉记者,在电动车领域内,目前最为盛行的炒作是——某某企业的车充一次电跑得远,某某企业的电池单体做得大。
“实际上一台电动车能跑200公里还是300公里,取决于车里放了多少电池,跑的时间越长,拉的电池越多,而电池价格是车价的5-10倍。因此单纯比充电一次跑的距离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央企在电池领域的方向是大能量密度和大功率密度。在电池领域,韩国的三洋、日本的松下、索尼、法国的SAFT、美国的Valence是世界最顶端电池公司。他们不缺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但是他们却不做大电池。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整个新能源领域讲故事的多,踏踏实实做事的少,有能力做事的更少。很多企业和地方都在搞新能源,一方面是为了GDP,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国家的补贴。央企进入正在加剧新能源过热。”
国资委牵头成立新能源央企联盟,正是为了规范新能源投资的无序,提前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牌。
电池业已然依赖游击队国家队入场,受冲击最大的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池制造业,锂电池在中国经历过四次热潮,央企一直都参与其中。
第一股热潮是在1986年,比亚迪投资电池领域前后,央企投了钱主要做的是手机电池,第二股热潮是笔记本电脑电池,第三股是电动自行车电池。第四股热潮是汽车电池,这次央企来势最猛。
对央企投资电池领域,业内不乏批评之声,“在第一股热潮里,那些央企要不就是早就倒闭,要不就是已经溃不成军。而在第二股和第三股热潮中,央企依然没有得利。”美国valence公司(威能科技,198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亚太区总监董明博士告诉记者,“在电池产业,目前民企是走在央企前面的。目前电动车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电池,电控和电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传统产业的延伸。”
威能科技有国际锂电黄埔军校之称,董明对央企集体进军电池产业感到担忧。原因很简单:在手机电池制造上,比亚迪可以参照日、韩技术标准,但现在面对汽车电池全世界都还不成熟,没有一个技术标准可以参照。
“汽车电池是提高了一个大台阶,一个汽车电池相当于上万颗手机电池。原来的发展理念无法适应现在汽车电池的发展。这几年的发展并未产生实质性的成果,未见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
实际上,目前央企在电动车电池领域的套路就是大投入、广招人、买技术。此前中航锂电买的就是民营企业深圳雷天公司技术,而中海油先后收购具有国企背景、以前做锂电池电解液的天津金牛、入股天津力神等等。“至少在电池领域,央企联盟的成立不会对民企造成威胁。”董明告诉记者。
目前很多跑在路上的电动车使用的电池都来自于民营企业。以电动车运营规模最大的杭州为例,现在真正用锂电池的公交车最多的是杭州,目前杭州6条公交线路有105辆油电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全部来自杭州的民企——杭州赛恩斯能源科技,而工信部第一辆12米的大巴车使用的电池也出自这家公司。在国内,在理电池领域非常抢眼的比亚迪,同样是民企出身。
民族证券的曹鹤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应该走政府主导的路线,央企电动车联盟的成立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国资委牵头的央企联盟并不阻挡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地方政府对于民企的支持力量也不容忽视。
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认为,央企电动车联盟对电动汽产业开拓有利,也会为产业培养一批人才,这些人才以后会逐步扩散到民间。
目前在锂电池行业,中国的专业人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本土人才,但由于中国以前没有这个产业,这种人才很少。另一方面就是海归,一种是做过基础研究,但缺少有产业经验的;还有一种是研究经验与产业经验都具备的,而这种人能够放弃国外高薪待遇而回国更是少之又少。
“有钱可以买技术和人才,但是技术和人才是有限的,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个产业踏踏实实的积累,央企更应该走在前面。”董明最后强调。(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评论:
能源巨头逐鹿电动车产业链
一则“16家央企8月18日将成立‘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名单中不仅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化、中海油这些早已明确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央企巨头,更首次出现中石油的身影。在观察人士看来,这意味着能源领域的五大央企将悉数进军新能源汽车,而围绕电动车充电站、电池等产业链的竞逐也将更趋激烈。
中石油
首次结缘新能源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联盟名单中,中石油的名字赫然在列。此前,中石油集团一直奉行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发展与主营业务相近的煤层气、燃料乙醇和油砂等新能源,但从未明确表示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中石油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承认,利用现有网络在加油站内设充电装置的确是一个趋势,中石油对相关技术也有过研究,认为装置的技术难度不大,但最大瓶颈还是电池充电时间过长,因此并不急于在加油站推广。
“目前,中石油没有计划发展主业之外的新能源项目,仍将发展重点放在煤层气、页岩气、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等新能源上。”中国石油副总裁、董秘李华林此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说。
尽管如此,在中石油集团年初举行的审议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常务会议上,有关领导也要求对规划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这就为中石油此后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埋下了伏笔。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的石油业老大也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这一领域将真正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围绕电动车充电站、充电桩、电池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争夺将显著激烈,而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产业链的分工也亟待明确。
能源巨头
暗战电动车产业链
和中石油的姗姗来迟相比,其他几大能源央企其实早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翻江倒海”。如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年初就与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主要利用中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
记者昨日从中石化集团获悉,该集团旗下江西新余石油分公司近日也在申请加油站增充电、换电池功能,并获得新余市政府批复,新余石油旗下41座加油站将提供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换电池服务。
在中石化集团内部人士看来,充电、换电池功能在加油站的成功实现,将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实现加油站加油和充电、换电池一体化。
但两大电网公司并不希望仅仅在未来新能源汽车时代甘居幕后,它们也有意成为该领域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一位副所长就在近日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电气化—未来驱动力”论坛上就透露,到今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将完成75个电动汽车充电站、6209个充电桩的建设。
根据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将于2015年建成1700座公共充电站和300万个交流充电桩。
而中海油去年已向一家主要为电动汽车生产锂电池的厂商——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神公司”)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以在天津一个新厂建设20条电池生产线。
“发展电动车是公司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通过抓住新的契机来带动新的利润增长点。”中海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对本报记者表示,电动车的核心就是电池,而中海油也是从核心入手,收购力神公司就意味着掌握了这一核心。
充电站
标准制定需提上日程
业内人士指出,联盟成立后将结束国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单打独斗的局面,意味着16家央企将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不仅将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而且也将提高与国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不过,中信证券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殷孝东认为,关于充电站标准的制定也需要提上日程,而由于技术上没有先例,新能源汽车在与电网的合作方面也有待观察。
“总体上,这一模式还处在探索、尝试阶段。但长远来看,这肯定是个方向。谁先尝试,谁就可以在标准制定、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优势。”殷孝东说。
标签:电动汽车,千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