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大潮中诞生的五大发电集团,到今年底将迎来成立8周年庆典。回顾电改后的8年历程,发电行业有喜有忧,危与机并存,在竞争中促变革,在变革中谋发展,已呈现出六大新变化。
电力体制
由垂直垄断走向独立竞争,而且在发电侧竞争愈演愈烈
电力体制改革前,原国家电力公司是一个大一统、“巨无霸”企业,也是一个国有独资经营企业,基本实行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运营,高度垄断,高度集中。作为链条中的发电企业,几乎成了车间,唯一要操心的是安全生产。
2002年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总体目标,实行厂网分开、政监分离改革,成立了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多年来,这种“厂网分开”的体制框架、国资委对央企的整合重组目标、过去集资办电形成的格局、新项目标杆电价的实施、区域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的试点推广,在发电侧形成了国有、民营及外商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全方位竞争格局。截至2009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发电公司共有17家,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各类发电企业4000余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占90%。
8年来,特别是新生的五大发电集团犹如“五虎下山”,谁都不甘落后,从电力、煤炭资源到装机规模、煤炭产能,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基本建设造价到生产运营成本,从电力、煤炭市场到资本、人才市场,从新建项目到并购重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且竞争态势愈演愈烈。总之,发电行业除了上网电价受政府管控、售电端不能自主选择外,已正式摘除“垄断”帽子,进入竞争性行业。
电力市场
由过去长时间、大面积短缺变为相对过剩,表现为生产集中度提高,发电机组利用小时连年下降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期,由于电力等“瓶颈”产业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全国到处都是“电荒”,许多企业“停三开四”,致使投资环境恶化,我国经济“紧缩—过热”交替出现,影响了宏观经济效益。据估算,1987年全国缺少电量约700亿千瓦时,使得1/4左右的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工业产值损失近4000亿元,国家少收利税500多亿元。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发电设备普遍高负荷运行,1981~1995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5156小时,其中火电高达5642小时。
改革催生活力,竞争促进发展。2002年电改极大地激发了发电行业发展的活力,使发电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9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亿千瓦,位列世界第二。7年时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2亿千瓦,相当于1949~2002年53年全部装机容量3.5亿千瓦的1.5倍;年均新增容量7400万千瓦,是前53年平均新增容量670万千瓦的11倍。截至2010年7月底,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9亿千瓦大关;8月底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名列世界第一;预计到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千瓦。
但是,竞争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电力市场的相对过剩。2002~2009年,全国电力装机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13.7%;五大发电集团年均增长率19.6%,占全国装机的比重由34%快速上升到48%;超过500万千瓦的17家发电公司占全国装机的比重达到66%;一些民营、外资企业纷纷退出发电行业,电力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12.16%,但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电力需求出现大幅回落,2008年只增长5.5%,2009年增长6.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持续下降,2002~2007年为1.14~1.53,2008年、2009年分别降为0.57、0.71。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03年小幅上升,2004年达到一个峰值5460小时,其中火电5988小时,2005~2009年连续5年出现下降。2009年下降到4546小时,其中火电4865小时,比2002年减少314小时、407小时。电力市场的相对过剩,加大了发电企业的经营风险。
原料市场
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表现为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发电企业燃料成本高企
目前,我国约一半的煤炭产量用于发电,75%左右的装机是火电机组,82%的发电量来自火电。40%~50%的铁路、水运运力用于煤炭运输,发电企业成本的70%以上为燃料成本。可见,发电行业作为基础产业,与煤炭、运输行业关联度极大,煤炭价格的涨落直接决定火电企业的效益。但是,煤炭市场已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出现了“市场煤”与“计划电”、“责任电”的体制性矛盾以及“煤电顶牛”现象,火电企业近年来一起受到煤炭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困扰。
2002年以前,我国长期执行的是煤、电计划模式。由于煤炭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国家每年召开一次煤炭订货会,国家定好煤炭价格,分配好运力,煤、电企业再去衔接量的问题。在这种计划模式下,国有大矿千方百计希望发电企业能多订一些煤,少在市场上采购小窑煤。
2002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煤炭价格,2005年以后完全放开,形成了以合同价为主进行煤炭交易并确定铁路运量的市场格局。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地陆续新建了一大批重化工业、高耗能企业以及火电企业的超常规发展,造成煤炭供不应求。加上国际原油、煤炭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国内电煤价格不断攀升,发电企业成本压力大幅增加。
2008年,进入4月下旬,煤价大幅度上涨,电煤供应非常紧张,库存急剧下降,许多发电企业缺煤停机。发电企业经营形势异常严峻,全行业亏损,资金链越绷越紧,“保抗震救灾、保奥运会、保迎峰度夏、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用电”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08年煤价全年同比上涨112元/吨,按当年发电用煤13.15亿吨计算,就增加全国火电企业成本约1470亿元。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价格有所回落,电煤供需矛盾总体上趋于稳定,但煤价一直在高位震荡。2009年底到2010年初又出现了新一轮上涨,煤价平均涨幅在15%左右,对刚扭亏为盈的发电行业又造成新的冲击。
财务状况
由过去的增产增收、盈利稳定、风险不大转变为增产不一定增收、盈利下降、负债增加
效益下降,风险增加,标志着以前发电企业“电机一响,黄金万两”历史的彻底终结。其间,尽管国家建立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发电企业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结构调整、集群发展、挖潜增效以及扭亏增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最终也不抵市场、体制等客观因素带来的强力冲击。
2008年,发电企业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全行业亏损,全国火电企业亏损达到700多亿元。其中:五大发电集团亏损达324亿元;而作为中央煤炭企业的神华、中煤2008年整体盈利513亿元,同比增加了135亿元,全国煤炭行业利润超过2000亿元。
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呈现企稳向好、逐月回暖的特点,发电行业总体上实现扭亏为盈,但电力需求不旺,煤价依然在高位震荡,电力企业盈利能力非常脆弱,难以弥补2008年形成的亏损。
进入2010年,煤价再现上涨态势,发电行业扭亏增盈的前景依然不乐观。2010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企业总体亏损,在煤炭、金融、铝业、工程技术、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弥补下,五大发电集团“三盈两亏”,合计盈利46.5亿元,要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经营目标压力不小。
据统计,2003~2009年五大发电集团装机规模年均增长19.6%,发电量年均增长16.4%,销售收入增长24.2%,总资产年均增长25%,但同期的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即使剔除巨亏的2008年,年均增长也仅有4.7%和3.1%,出现了增产不一定增收、规模与效益不匹配的现象。
目前,“高投资、高负债、低盈利、高风险”成了发电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五大发电集团成立时,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5%左右。几年来唯一的大股东国资委几乎没有注资,加之净资产收益率低,不足以覆盖长期贷款利息,发展任务又很重,资金严重匮乏,五大发电集团面临要发展就增加负债的局面,7年共增加负债率20个百分点,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9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5.94%。已超过国资委限制的高限(85%),成为中央工业企业负债率最高的板块,也成为国资委重点监控对象。一些电厂现金流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无钱买煤、缺煤停机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控制资产负债率已成了当务之急。
经营理念
由过去单纯的规模思维逐步转向价值思维,加大了扭亏增盈、改革创新的工作力度
近年来发电行业装机规模仍在快速扩张,经营理念也悄然发生一些变化。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企业加大了扭亏增盈、改革创新的工作力度,开始由过去单纯的规模思维逐步转向价值思维,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
2008年6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华电集团在年中工作会上,提出了“四种理念”、“四个更加重视”,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2009年3、4月份,华电党组对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发现了战略引领不够、发展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与效益不高等六大问题,并专门成立了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制定了《2009~2013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
《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从规模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把效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追求有效益的规模,把创造价值、创造效益、控制风险作为发展的决策与考核标准。时至今日,价值思维理念在华电系统深入人心,在电力行业也有很大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唐集团,7年间共新投产发电机组7086万千瓦,创造了行业公认的“大唐速度”。2006年底实现了“四年再造一个大唐”;2009年装机容量一年实现“三大跨越”,突破了1亿千瓦大关,比组建时的2385万千瓦增加了3.2倍,成为世界亿千瓦级特大型发电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上,大唐集团总结了前7年走过的发展之路,客观分析了内外形势,认识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是企业当前的主要问题,增强盈利能力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毅然决定把2010年确定为“盈利年”,以增强盈利能力为中心,以电煤、电量、资本运作和多种产业四项工作为重点,将实现经营状况的明显好转作为今年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同时,五大发电集团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试行全员竞聘上岗、按定员组织生产,推行发电运行、检修、燃料、物资、资金等专业化改革;在实施改制上市、资本运作、“走出去”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目前,五大发电集团都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华能、大唐、国电集团还率先进入世界企业500强。
无庸讳言,面对相对过剩的电力市场和利用小时的连年下降以及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发电企业本该战略联盟、市场协同,像其他过剩行业一样适当控制产能,但一些发电企业却不顾市场规律还在大干快上,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也是常常遭人诟病的地方。某部委研究中心直言一些发电集团存在“装机规模过度扩张”、“生产经营效益下降和效率不高”、“多元化下的同质竞争”等问题。
发展模式
由传统能源向发展清洁能源转变,由单一发电业务向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上下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能源集团转变
严峻的市场环境、竞争性体制、盈利能力的脆弱以及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的推动,促使发电企业发展模式出现两大新变化:
一是电源结构由传统能源向发展清洁能源转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推动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催生了新能源技术革命。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减排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为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我国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划目标。发电行业的发展将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整,以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发展核电、水电及新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电源结构调整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主线。
截至2009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8741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9629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22.46%。中电投、大唐、华电水电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分别达到1463万千瓦、1452万千瓦、1236万千瓦。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760万千瓦,名列世界第二。国电、大唐、华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均超过200万千瓦,分别达到535万千瓦、344万千瓦、269万千瓦。全国核电装机908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1.04%。清洁能源总装机2230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25.51%。
二是集团定位由单一发电业务向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上下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能源集团转变。2002年电改后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基本上都是单一发电业务。几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发电集团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都提出了“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逐步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迈进。
近几年,五大发电集团加大煤炭项目投资,煤炭自给能力初步显现。2009年五大发电集团完成煤炭产量12805万吨,占全国发电用煤13.97亿吨的9.16%,其中华能、中电投、国电的煤炭产量均超过3000万吨。
最典型的华能,2009年对煤炭产业投资最为迅速,控制煤炭资源储量约400亿吨,内部煤炭供应达到2550万吨。到2009年底,华能业务已涵盖发电、煤矿、核能、航运、港口、金融等产业,资产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缅甸等3个境外国家。装机容量达到10438万千瓦,占全国容量的11.6%;完成煤炭产量4408万吨。
还值得一提的是中电投不断完善产业链,煤炭、铝业板块不断扩大。2009年煤炭产量达到4297万吨,增长30%,60%以上实现自销,跨区域煤电联营初具雏形。电解铝产量达到110万吨,增长147%,成为国内第二大生产商。在金融投资方面,通过旗下的财务公司和成套设备公司出资7000万元以股权受让的方式投资控股重庆先融期货公司。今年1~7月,中电投着力打造的产业链优势逐步显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盈利水平直逼行业“领头羊”华能集团。
(作者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策法律部主任)
标签:电改八年,发电行业,六大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