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临泽电力是什么样?依稀记得那时不叫供电,叫电厂。人员就十来个,供电的范围也很小,也就县城吧,乡村难得有电可供,有电吧,也极不正常,学生写作业多半靠蜡烛和煤油灯,晚上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作业是家常便饭,寂寞黑暗的夜晚只有风在吹,有时,村上放电影,刚到一小半,就没电了,也只能散场,让跑了好长路的人失望而归,看电影就怕停电了,那是乡村中唯一的娱乐活动,因电力紧缺,线路破烂,供电可靠率几乎为零,资源的短缺,让我们这代人丢失了多少年少的欢乐时光。
一个村就一台变压器,管理人员也是村上派,这样就导致村电工权力甚大,谁家有婚丧之事,先要把村电工给招呼好了,否则:晚上就得点蜡,久而久之,老百姓便送了个“电老虎”的外号。乡村中有点文化的人也少,加之村民家中照明线路破旧老化,时有人被电击中,村民对电是又敬又怕。生活的艰辛,使人人家中一贫如洗,家用电器如外星人一样,可能谁都没见过,停电、限电,让夜晚常常被黑暗笼罩,昂贵的电费也是村民不敢用电,供电量少的可怜。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电网建设的三十年。随着农村电网的改造,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越来越大,如今的农村已是电网四通八达,“户户通电”工程让村民们告别了黑灯瞎火的穷日子,享受到了光明和温暖,安全用电知识的普遍宣传,使村民喜欢上了这方面清洁的能源。
思想工作作风的转变,使当初的“电老虎”变成了今天的“孺子牛”,电力职工的辛勤工作,使街灯明了,色彩艳了,家灯亮了,临电人秉秉“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勇担责任,支撑着新农村的建设;他们的努力,更是把人们的心里照的更亮堂了。
标签:转变,临泽县